文章解析

guò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bái
lóng
gǎi
cháng
ǒu
bèi
qiě
zhì
shuí
shǐ
使
ěr
wéi
láo
tiān
zuò
shū
bào
jīng
shì
fēng
tāo
shì
tāo
luò
guī
shā
fān
zāo
lóu
shì
wàn
shèng
shèn
chū
bǎi
rén
wéi
shí

译文

白龙改换常服,化为凡鱼,却被渔人豫且偶然射中。谁让你变为凡鱼呢?告到天帝那里也是徒然。白龙作书报告鲸鲵,千万别恃风涛之势上岸。一旦风息涛落,就可能搁浅泥沙之中,反为蝼蚁所噬。万乘之尊出入一定要慎重啊,要以汉高祖过“柏人”之事中吸取教训。

逐句剖析

"白龙改常服":白龙改换常服,化为凡鱼,

# 白龙改常服:白龙改常服:据刘向《说苑·正谏》引伍子胥谏吴王语:天上白龙下于清冷之渊化为鱼,为渔人豫且射中其目。

"偶被豫且制":却被渔人豫且偶然射中。

# 豫且:春秋时宋国渔人。

"谁使尔为鱼":谁让你变为凡鱼呢?

# 谁使尔为鱼:按《说苑》引伍子胥谏吴王语:白龙为豫且射中其目后诉诸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吾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本为人所射也,既为如此,豫且何罪之有?”

"徒劳诉天帝":告到天帝那里也是徒然。

"作书报鲸鲵":白龙作书报告鲸鲵,

# 鲸鲵:大鱼。雄曰鲸,雌曰鲵。古时比喻不义之人。

"勿恃风涛势":千万别恃风涛之势上岸。

# 恃:依仗。

"涛落归泥沙":一旦风息涛落,就可能搁浅泥沙之中,

"翻遭蝼蚁噬":反为蝼蚁所噬。

# 噬:咬。,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薄弱地位很低的人。,翻:反而,副词。

"万乘慎出入":万乘之尊出入一定要慎重啊,

# 万乘:指代君王。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柏人以为识":要以汉高祖过“柏人”之事中吸取教训。

# 柏人以为识:用汉高祖典故。《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于柏人县馆舍壁中藏人欲行弑),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识”,一作“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枯鱼过河泣》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寓言诗。诗中以白龙化鱼被渔人捕获这一典故开篇,道出身份转变易致灾祸的道理。接着借白龙告诫鲸鲵,指出权势无常,不可恃强凌弱。最后以汉高祖刘邦过柏人县因警惕免祸为例,直接点明主旨,劝诫君王出行要谨慎小心。全诗短小精悍,巧用典故,以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构建情境,将对人生境遇、权势兴衰的思考融入其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警示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枯鱼过河泣》此诗或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后期。彼时玄宗频繁临幸杨氏姊妹宅邸,耽于声色之娱。李白此诗或针对此事而作,借历史典故与绮丽意象暗含讽喻,以含蓄笔法揭示帝王耽乐、朝政松弛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寓言诗。这首诗旨在劝诫君王,微服出行务必谨慎,“万乘慎出入”一句正是全诗核心意旨。全诗篇幅短小却巧用多个典故,以白龙化鱼被渔人捕获之事为喻,又言鲸鲵一旦失势便遭蝼蚁之害,形象道出天子出行需谨慎的道理。同时,列举汉高祖刘邦途经柏人县时,因保持警惕而免遭灾祸的事例,从正面告诫君王。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化用《说苑》中白龙化鱼被渔人射中的传说,以白龙象征君王,借其因“改常服”(微服私访)而遇险的经历,暗喻君王需谨言慎行。此典既强化了历史厚重感,又将抽象的政治风险具象化。“作书报鲸鲵”则引用《韩诗外传》“吞舟之鱼失水而遭蝼蚁所制”的典故,以鲸鲵失势后的脆弱对比其昔日风涛之势,揭示权力更迭的无常。象征:诗中的“白龙”象征着处于高位的君主或有权势者,白龙化为鱼后被渔夫制服,象征着君主或权势者一旦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放下身段或陷入困境,就可能遭遇危险。“鲸鲵”象征那些凭借权势肆意妄为的人,诗人以“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告诫他们不要依仗权势为所欲为,否则也会有危险,使诗歌的寓意更加深刻、丰富。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运用了源自《说苑·正谏》的“白龙鱼服”典故。传说中,白龙是高贵且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它本应居于九霄之上,行云布雨,尽享尊崇。然而,当它改变常服,幻化成鱼的模样时,却意外地被普通渔人豫且捕获。在这一情境中,白龙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高高在上的神灵,沦为了凡人的猎物。“谁使尔为鱼”一句,以反问的形式,流露出一种对命运无常的困惑与无奈。白龙化为鱼,看似是自身的选择,实则命运的齿轮自此转动,走向了不幸的方向。即便它向天帝倾诉自己的悲惨遭遇,也只是徒劳无功。天帝并未因其哭诉而改变它被捕获的命运。这前四句,表面上讲述的是白龙的奇幻经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暗示着人们,一旦身份、地位或者所处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从优势地位转变为劣势地位时,往往会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灾祸。这种灾祸可能并非自身能力所能抗拒,即便寻求外界的帮助,也可能无济于事。后六句示警戒意。此六句诗意层层递进,寓意愈发深刻。诗人借助白龙的口吻,写信告诫鲸鲵。鲸鲵在海洋中是庞大而具有强大力量的生物,它们常常依仗着风涛之势,在广阔的海洋中横行无忌。然而,诗人提醒它们,风涛不可能永远持续,一旦风平浪静,它们便会失去凭借,最终陷入泥沙之中。此时,曾经不可一世的鲸鲵,连微小的蝼蚁都能对其进行啃噬。这里的鲸鲵象征着那些在世间拥有权势、地位的人,风涛之势代表着他们所依仗的外部条件。通过鲸鲵的命运变化,揭示了权势的无常,警示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权势,因为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支撑,曾经的强者也可能沦为任人欺凌的弱者。最后两句“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将诗意从对普遍现象的警示,直接聚焦到对君王的劝诫上。“万乘”指代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王,君王出行看似平常,但实则暗藏危机。诗人以汉高祖刘邦过柏人县的事件为例,当时赵国国相贯高企图在柏人县刺杀刘邦,刘邦因心生警惕,未留宿柏人县而逃过一劫。这一典故提醒君王,在出行等日常活动中,务必保持谨慎,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一旦遭遇危险,后果不堪设想。后六句诗,从对自然生物命运的借喻,过渡到对君王行为的直接劝诫,使本诗具有了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春来》

下一篇:唐·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