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3
nián
dēng
gāo
xiàn
běi
jīn
chóng
zài
jiāng
bīn
zāo
bái
xiāng
fàng
xiū
jiàn
huáng
huā
shù
xīn
shì
luàn
jiǔ
wéi
nán
yōu
yōu
cháng
bàng
rén
jiǔ
lán
què
shí
nián
shì
cháng
duàn
shān
qīng
chén

译文

去年重阳节我在这里登高,今年重阳节我还是在这里登高。满头白头,纠缠我不放,使我无颜面对那一年一新的菊花。世乱而长久漂泊,使人郁悒的是总是作客他乡,生路艰难,每每忧愁要不断依傍他人。酒罢人散,忽然想起十年以前,玄宗和贵妃游乐乐骊山,人们要天天清除路尘。

逐句剖析

"去年登高郪县北":去年重阳节我在这里登高,

# 郪:郪县,唐属梓州,即今四川三台县。

"今日重在涪江滨":今年重阳节我还是在这里登高。

# 涪江:江名,在梓州(三台县)。

"苦遭白发不相放":满头白头,纠缠我不放,

# 不相放:不饶人。

"羞见黄花无数新":使我无颜面对那一年一新的菊花。

# 黄花:菊花。

"世乱郁郁久为客":世乱而长久漂泊,使人郁悒的是总是作客他乡,

# 郁郁:郁闷。

"路难悠悠常傍人":生路艰难,每每忧愁要不断依傍他人。

# 悠悠:忧思。

"酒阑却忆十年事":酒罢人散,忽然想起十年以前,

# 酒阑:酒筵将尽。

"肠断骊山清路尘":玄宗和贵妃游乐乐骊山,人们要天天清除路尘。

# 清路尘:谓辇出而清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于战乱时期,诗人漂泊在外,通过对比去年在鄜县登高与今年在涪江滨的情景,感慨时光流逝,白发催老,黄花依旧却难掩内心的愁绪。同时,借“世乱”“路难”反映社会动荡,自己长久客居他乡的艰难。最后由饮酒联想到往事,表达对往昔的追忆与伤怀。全诗运用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语言沉郁顿挫,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去年登高鄜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运用对比与对偶,点明时间地点的变化,自然流露出时光匆匆、漂泊不定之感。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苦遭”“羞见”炼字精妙,借白发和新菊,表达岁月催老的无奈与羞愧。颈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直陈社会动荡、人生道路艰难,自己长久客居他乡,寄人篱下的愁苦。尾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以饮酒后的回忆,将情感推向高潮,对往昔的追忆中饱含着对世事变迁的伤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白发、黄花,本属常景,只添数虚字,语意便新。……末作推原祸本,方有关系;若徒说追思盛事,诗义反浅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字字爽朗。通首以“去年”“今日”“久”字、“常”字“十年”字作线,回思作客之由,是以伤心乱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摊破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平》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