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ān
huàn
shā
·
·
tān
tóu
fēng
píng

朝代:唐作者:佚名浏览量:2
tān
tóu
fēng
píng
zhāng
fān
zhào
jué
chuán
qīng
róu
shī
tíng
què
zhào
shì
chuán
xíng
mǎn
yǎn
fēng
duō
zhàn
zhuó
kàn
shān
què
zǒu
lái
yíng
kàn
shān
shān
dòng
shì
chuán
xíng

译文

船行至五里滩时风势将要平息,马上举棹扬帆,船行瞬间轻松了许多。轻轻地摇着橹不用划桨,船儿都行走的飞快。放眼望去,只见微风吹来,水面上波光荡漾,看着眼前的山,就好像是来迎接你似的。但当你仔细一看,山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前行。

逐句剖析

"五里滩头风欲平":船行至五里滩时风势将要平息,

# 五里滩头:原作“五两竿头”,“五里”应为“五量”,即“五两”。五里滩:河上的一个地名。

"张帆举棹觉船轻":马上举棹扬帆,船行瞬间轻松了许多。

"柔橹不施停却棹":轻轻地摇着橹不用划桨,

# 橹: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是船行":船儿都行走的飞快。

"满眼风波多战灼":放眼望去,只见微风吹来,水面上波光荡漾,

# 战灼:一作闪灼。原作“陕汋”,音近而误。

"看山却似走来迎":看着眼前的山,就好像是来迎接你似的。

"仔细看山山不动":但当你仔细一看,山并没有动,

"是船行":而是船在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摊破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平》是唐代佚名所作的一首词。反映船夫水上的生活,上片宛如缓缓展开的画卷,呈现出五里滩头风势趋缓,江面即将归于宁静的画面。紧接着,船夫们着手准备再度起航,此时船行顺遂自然,毫无阻滞。下片笔触一转,借船夫看山看水的举动,生动展现出他们内心的轻松愉悦。全词凭借船行江面这一具体场景,细致描摹出劳动人民的劳作过程,韵味悠长,充满意趣,读来令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描绘了五里滩头风势渐弱,江面趋于平静,船夫们准备再度启程,船行顺畅自然的画面。通过船行江面这一具体场景,展现了船夫水上劳作的过程,营造出一种悠然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上片“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此河一处地名,“头”作为方位词,表明船已行至五里滩地段。帆船行进依赖风力,顺风时方能乘风破浪,加速前行。若遇旋风或逆风,非但无法助力,反而危机四伏,自然不能贸然张帆。此前,船夫们想必遭遇的并非顺风,历经与狂风恶浪的一番激斗后,察觉风势渐趋平缓,即“风欲平”,便立刻扬起船帆。此刻,众人虽仍在奋力举棹划船,却已然生出“觉船轻”之感。“棹”即桨板,举棹便是划动桨板。既然风力可代人力,又何须继续费力摇桨呢?于是,“柔橹不施停却棹”。文学作品中,常以“柔橹”形容橹操作时的顺畅自如。橹形似桨,置于船梢或船侧,人摇动它,如同鱼之尾鳍拨水,从而产生推进之力。“施”意为使用。至此,船夫们轻松愉悦的心情,已然跃然纸上。词的下片,则借船夫看山看水,进一步展现他们的心境。“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生动描绘出水面波光闪动之态。狂风过后,乌云消散,前文提及“风欲平”,说明仍有微风,故而河面波浪翻涌,波光粼粼。此时,两岸山峦看起来颇为有趣,仿佛热情好客,正匆匆迎面赶来迎接众人。然而,山自然是不会移动的。仔细端详,山确实纹丝未动。这究竟是何缘故呢?原来是船行速度过快,致使乘船之人产生山在“走来迎”的错觉。

3. 作品点评

词的上片与下片结尾,皆以“是船行”收束。这三个字,并非单纯的叙述之语,更宛如船夫劳作时喊出的号子和声,余韵悠长。那声音,仿佛萦绕在青山绿水之间,袅袅不绝,久久回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洛阳早春》

下一篇:唐·杜甫《九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