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duī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shuǐ
zhōng
yāng
jiāng
hán
chū
shuǐ
cháng
chén
niú
yún
jiè
zhōu
háng
tiān
cún
qīng
shén
gōng
jiē
hùn
máng
gān
lián
jiě
lǎn
xíng
zhǐ
chuí
táng

译文

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把系船的缆绳解开,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逐句剖析

"巨积水中央":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

# 巨积:谓物品成堆。积:一作“石”。

"江寒出水长":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

# 出水:出自水中。

"沉牛答云雨":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

# 沉牛:亦作“沈牛”。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

"如马戒舟航":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

# 舟航:行船。,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

"天意存倾覆":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

# 倾覆:倒塌;翻倒。

"神功接混茫":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

# 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神功:神灵的功力。

"干戈连解缆":把系船的缆绳解开,

# 干戈: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行止忆垂堂":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 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滟滪堆》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途经瞿塘峡滟滪堆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属于怀古诗。诗的主题围绕滟滪堆的险峻景象展开,既描绘了自然之险,又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无奈。首联以“巨积”“江寒”突出滟滪堆的高大与江水的凛冽,奠定了雄浑冷峻的基调;颈联化用民间谚语,通过“沉牛”“如马”等比喻,进一步渲染其险恶之势;尾联由自然之险转向社会之险,以“干戈”“忆垂堂”表达诗人对战乱时局的无奈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和侧面描写等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滟滪堆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唐末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甫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生活陷入漂泊,曾短暂在成都定居,得到友人严武的庇护。然而,严武去世后,他被迫离开成都,再度踏上漂泊之旅。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沿长江东下,抵达夔州(今重庆奉节)。途经瞿塘峡时,面对滟滪堆的险峻景象,联想到自身漂泊无依的处境和国家的动荡时局,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长江三峡中滟滪堆的险峻景象,体现了杜甫对历史遗迹的深刻观察与感慨。通过对滟滪堆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艰险,更借此抒发了对时局动荡、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感怀,营造出一种沉郁悲壮的历史氛围。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首联“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突出滟滪堆之大,接着下句表现了滟滪堆之高,其中一个“巨”字和一个“长”字,不但突出了滟滪堆之高之险,而且给人以望而生畏之感。侧面描写:通过对滟滪堆的险峻和江流汹涌的描写,侧面展现了行旅的艰险与自然的威力。“如马”形容滟滪堆的巨大,暗示了船只经过时的危险;“倾覆”则通过船只可能遭遇的命运,侧面烘托出滟滪堆的险恶,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自然的无情与行旅的艰难。用典:“行止忆垂堂”一句,巧用“垂堂”典故。“垂堂”原意是靠近堂屋檐下,因屋檐瓦片易坠落伤人,被视为危险之地。作者在诗中借“垂堂”所象征的危险,将自己漂泊途中的境遇与垂堂之险相联系,表达出在动荡时局下,对个人安危的担忧,更借由个人漂泊的感受,抒发对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滟滪堆的险峻景象,诗人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借江流与石堆的艰险,抒发对时局动荡和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巨积”一词精准地概括出滟滪堆体积之庞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它就像一座水中的巍峨山峰,孤立于江水中央。“江寒”二字营造出一种寒冷、肃杀的氛围,与滟滪堆破水而出、高耸入云的“长”姿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一冷一峻的反差,不仅让滟滪堆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为整首诗奠定了雄浑而冷峻的情感基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滟滪堆的高峻与江水的凛冽。颔联中诗人巧妙地化用民间谚语,赋予滟滪堆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沉牛”“如马”等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滟滪堆在不同状态下对行船的巨大威胁。“答云雨”三字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仿佛滟滪堆能与大自然的云雨相互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它的危险气息。这一联通过对民间谚语的引用,从侧面烘托出滟滪堆的险恶,让读者对其危险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颈联体现了杜甫独特的哲学思考。诗人将滟滪堆的险峻归因于“天意”,认为上天有意让过往的航船面临倾覆的危险,而滟滪堆则是上天施展“神功”在茫茫江水中设置的警示标志。这种将自然现象与天意相结合的写法,不仅赋予了滟滪堆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尾联由自然之险转向社会之险,将诗人自身的经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干戈连解缆”形象地描绘出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诗人不得不频繁乘船漂泊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动荡时局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行止忆垂堂”则借“垂堂”这一危险之地的象征,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在漂泊过程中内心的恐惧和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是对个人安危的担忧,更是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滟滪堆”为引,借物抒情手法运用巧妙。表面描绘自然险峻,实则表达“行止忆垂堂”的深沉忧虑。诗人巧用典故与谚语,通过侧面烘托增强情感表达。“行止忆垂堂” 一句凝练主旨,尽显自然与人文的深度思考,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少陵滟滪堆山水之诗在剑阁以前皆五古,在瞿唐以后多五律,各尽山水之奇,每读一句,令人如目见山水,而又得山水之所以然,总由源本深厚,窥见广大意,无有穷极耳。

宋太学博士、文学家李祥

# 行则忧险,止则忧乱,皆有垂堂之虑。

明文学家王嗣奭《杜臆》

# 此诗,天道神灵,人事物理,贯穿烂熟,又说得玲珑宛转,自非腹笥与手笔兼具者,不能道只字。俯视三唐,独步千古,诚非偶然。

清名士黄生

# 世中情思,不读可了,少陵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清著名学者王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下一篇:唐·温庭筠《河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