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谁家郎":那个面白如玉的是谁家的少年郎,
# 白玉谁家郎:用的是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晋书·潘岳传》记载:“(潘)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白玉:喻面目皎好、白皙如玉之貌。
"回车渡天津":他已回车过了天津桥。
# 天津:洛阳桥名。在洛水上。天津即“天津桥”,在今洛阳桥附近。隋唐时,“天津桥”除了作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还是洛阳城中的风景胜地,唐代诗人苏颋(tǐng)在《杂曲歌辞·长相思》中道:“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
"看花东上陌":在城东的大道上看花,
# 东上陌:一作东陌上。东陌: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看花。
"惊动洛阳人":惊动得洛阳人都来看他。
# 惊动洛阳人:用潘岳典。《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梁简文帝《洛阳道》:“玉车争晓入,潘果溢高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城市生活场景的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位面容俊美的少年乘车渡过天津桥,在城东大道观赏桃花,引发洛阳人轰动围观的情景,展现了洛阳春日的繁华热闹,抒发了诗人对洛阳春景的赞美,也借少年的春风得意与自身境况对比,暗寓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白玉谁家郎”借用西晋潘岳在洛阳道上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白描:全诗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和场景,如“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等,自然流畅,画面感强。对比:诗中“谁家郎”的春风得意与诗人自身的壮志难酬形成对比,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白玉谁家郎”这句诗来说,它巧妙地借用了西晋时期潘岳的故事。潘岳,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潘安,他的美貌在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刘孝标注引《语林》里提到:“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这便是广为人知的“掷果盈车”典故的由来。当时的潘安,凭借出众的容貌,每次出行都会引得老妇人纷纷向他投掷水果,足以见其魅力非凡。“回车渡天津”这句诗,将视角聚焦在洛阳贵公子出游时回车过桥的场景上。通过这一描写,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洛阳的繁华,但却间接地展现出当时洛阳城热闹的景象,以及士女们游春的盛大场面。让人仿佛能看到车水马龙,人们在城中游玩的欢乐场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活力。“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这两句诗,更是勾勒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画面。原本只是去东陌上欣赏桃李花的白玉郎,没想到却引起了洛阳人的轰动。洛阳人喜欢在桥上悠闲地散步,欣赏周围的美景,而在桥上行走也成为了一种希望吸引他人目光的方式。诗中的如玉少年,坐在高车轩驾之中,有着魏晋风流般的举止。诗人以一个女子的视角,细腻地描绘出她眼中情郎的模样,生动地展现出女子内心的春情萌动,仿佛她正沉浸在这份美好的情感之中,满心欢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素朴凝练,呈现出天然去雕饰的美感。诗人避开正面描写城东桃李的繁盛,转而聚焦"白玉郎"观花时引发的全城轰动效应,通过这种侧面渲染的手法,巧妙展现了春日洛阳的蓬勃生气。诗中少年的倜傥风采与诗人的茕茕孑立形成强烈反差,于不动声色间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深沉喟叹。全诗以局外人的视角,将对春日丽景的赞叹与人生的怅惘交织于简练的笔墨中,余味隽永。
# 横吹曲辞。
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上》
# 解评:写一美少年在洛阳路上观花所引起的轰动。
近代廖仲安《唐诗一万首》
上一篇:唐·韦庄《残花》
下一篇:唐·柳宗元《驳复仇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