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沉醉泥斜晖":我在江头沉醉于美景,一直待到夕阳西斜,脚步踉跄,
"却向花前恸哭归":却只能怀着悲痛,在花前哭着回去。
"惆怅一年春又去":满心惆怅,一年的春光又要离去,
"碧云芳草两依依":那碧色的云朵和芳香的春草,仿佛也在相互依恋、不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分段赏析
首句“江头沈醉泥斜晖,却向花前恸哭归”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江边沉醉的场景。“沈醉”一词,体现出诗人或许是想借酒消愁,沉浸在一种自我麻痹的状态中。“泥斜晖”表明诗人一直待到夕阳西下,余晖映照,足见其对江边景色的留恋。然而,“却向花前恸哭归”则是情绪的急转直下。在面对残花时,诗人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放声恸哭。这种由沉醉到恸哭的转变,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反差,凸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这里的“花”不仅是自然之花,更可能象征着美好事物,而残花则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引发诗人的哀伤。次句“惆怅一年春又去”这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惆怅。“一年春又去”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交替。春天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希望、新生和美好,而“又去”则强调了美好事物的反复消逝。诗人对春去的惆怅,实则是对时光匆匆、美好易逝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伤怀,更可能是对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的变迁等诸多复杂情感的寄托。末句“碧云芳草两依依”诗人没有继续直白地抒情,而是用景物描写来结束全诗。“碧云芳草”描绘了蓝天白云下,芳草萋萋的景象。“两依依”赋予了碧云和芳草人的情感,它们相互依偎,仿佛也在留恋着什么。这种写法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