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yō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péng
tóng
fēng
tuán
yáo
zhí
shàng
jiǔ
wàn
jiǎ
lìng
fēng
xiē
shí
xià
lái
yóu
néng
què
cāng
míng
shuǐ
shì
rén
jiàn
héng
shū
diào
wén
yán
jiē
lěng
xiào
xuān
yóu
néng
wèi
hòu
shēng
zhàng
wèi
qīng
nián
shào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逐句剖析

"大鹏一日同风起":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 抟摇:乘风。抟:一作扶。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即使待到风停下来,

# 假令:假使,即使。

"犹能簸却沧溟水":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 沧溟:大海。,簸却:激起。

"世人见我恒殊调":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

# 殊调:特殊论调,不同流俗的言行。,恒:常常。,世人:一作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

"闻余大言皆冷笑":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余:我。,闻:一作“见”。

"宣父犹能畏后生":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

#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诏尊孔子为宣父。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未可轻年少":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李邕》是唐代李白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主题为借大鹏自比,展现诗人凌云壮志及对李邕轻视年轻人的不满。诗中以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夸张形象,先描绘大鹏非凡气势,再引出世人对自己的误解。前四句描绘大鹏强大力量,后四句表达自己不被理解却自信自负的态度。此诗风格豪迈奔放,充分体现李白诗歌中那种大胆夸张、充满自信的浪漫主义特色,凸显了诗人勇于追求理想、不畏世俗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上李邕》为李白青年时代所作,创作时间难以确切考证。唐玄宗开元七年(719)至九年(721)前后,李邕任职渝州(今重庆市)刺史。彼时,李白游历渝州前去拜谒李邕。李白为人洒脱,不拘泥于世俗礼节,交谈间高谈阔论,纵论王霸之道,这让素来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矜持的李邕心生不悦,史载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李白对此深感不满,在即将离别之际,挥笔写下这首措辞毫不客气的《上李邕》回敬李邕。不过,安旗所著《李白年谱》则将此诗创作时间系于开元十四年(726)。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言志讽喻诗。以“大鹏”自喻抒凌云壮志,借斥责李邕“轻年少”讽世俗偏见,彰显狂傲不羁的自信风骨与抗争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文中多次使用典故来丰富诗歌内涵和表达情感。如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典故,借大鹏的形象展现李白的远大抱负和非凡自信;还引用《论语・子罕》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典故,以孔夫子对后生的态度来反讽李邕对年轻人的轻慢,使诗歌的文化底蕴深厚,增强了说服力。夸张:“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大鹏的神力,突出大鹏的强大,同时也展现出李白自比大鹏时内心的豪迈与自信,强化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象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白以大鹏自比,用大鹏象征自己的远大理想、自由精神和非凡才能,使抽象的情感和志向具象化,更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分段赏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此联以动态时空重构庄子哲学意象。“一日”浓缩大鹏蓄势待发的瞬间,突破《逍遥游》中“六月息”的被动等待,凸显诗人急于建功的焦灼;“九万里”以垂直维度的极致延伸,将《庄子》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可视化的空间征服。风与鹏的共生关系在此被重新定义:风不再是必要条件,而是诗人借势而起的跳板,暗含对传统权威的解构勇气。“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假设性转折展现诗人的危机预判与自信。“簸却”以日常农具动作比拟神力,使虚幻的文学想象具象为可感知的物理震撼。沧溟水作为现实困境的隐喻,在大鹏翼下沦为被轻易颠覆的对象,形成“鲲鹏击浪三千里”(李白《大猎赋》)的互文。此句在跌宕中建立新型力量逻辑:外界助力消逝时,主体精神反成为变革的核心动能。“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殊调”与“大言”构成语义闭环,揭示天才与庸常的认知鸿沟。“恒”字贯穿时间轴线,暗示这种对立并非偶然;“皆冷笑”的群体性否定,与首联大鹏的孤独翱翔形成残酷映照。诗人有意模糊“世人”的具体所指,使李邕既在批判范围之内,又成为世俗观念的抽象化身,为下文圣贤之辩埋下伏笔。“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双典并置构建伦理批判的纵深感。孔子“畏后生”出自《论语》,本为对新生力量的谨慎态度,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对长者的道德要求;“丈夫”称谓暗含《史记》“大丈夫当如是”的豪杰语境,在此反讽李邕器量未达豪杰标准。“犹能/未可”的递进否定,以圣贤为刃,剖开现实社会中代际尊卑的虚伪性,完成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叛逆宣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按李邕于李白为先辈,邕有文名,时推重,自至京师,必与相见。自必不敢以敌体之礼自居,当从后进之列。今玩诗意,如语平交,且辞义浅薄而夸,又非所以谒大官见长者待师儒之礼也。白虽不羁,其赠崔侍御、韦秘书、张卫尉、孟浩然等作,辞皆谨重而无亵慢之意,次及徐安宜、卢主簿、王瑕丘、韦参军、何判官,虽有尊卑之殊,各尽欢洽之情,无有谩词,矧李邕乎?

明朱谏《李诗辨疑》

# 这诗不妨作如是观,但解作是李白对李邕诉说衷肠、慨叹自己不为世俗大人先生所重,也未尝不可。

现代陈贻焮《杜甫评传》(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下一篇: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