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山雪":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
# 天山:指祁连山。
"无花只有寒":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笛中闻折柳":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
#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春色未曾看":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晓战随金鼓":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
#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宵眠抱玉鞍":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愿将腰下剑":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
# 将:能够。
"直为斩楼兰":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绘、将士们战斗生活的刻画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揭示,展现了盛唐时期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深敬意和对国家安宁的殷切期望。
2. 分段赏析
首联提及“五月天山雪”,已巧妙地点明了诗题中的边塞背景。在中原内地,五月正是盛夏时节,榴花绚烂,生机勃勃,如韩愈所言“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亦曾描绘“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然而,李白笔下的五月却是在遥远的塞下,在天山之巅,那里的景象与内地截然不同。天山高耸孤绝,常年积雪覆盖,这种地域与季节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并融入诗中。他并未过多地描绘这种差异,而是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缓缓道出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无花只有寒”。一个“寒”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严寒,更隐约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感慨。更何况,在这寒风凛冽之中,还传来了《折杨柳》的凄凉曲调,让人不禁更加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人。颔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人通过“闻折柳”这一细节,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苍凉与寒苦。他并未直接描写边塞的荒凉与艰苦,而是通过听笛这一行为,巧妙地烘托出了这种氛围。按照五律的常规,第二联应当进行意思上的承转,但李白却并未收敛苍凉的情绪,而是继续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的方式,将内心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这也正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颈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诗人笔锋一转,从苍凉转为雄壮。他设想自己身处边塞,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夜晚,则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照,生动地描绘了军中一日的紧张生活。而“随”字和“抱”字,则分别描绘了士卒的令行禁止和夜间警备的情况,将他们的英勇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人借用了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国杀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这里的“直”字与“愿”字相呼应,语气斩截而强烈,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整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梦想。
3. 作品点评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它以鲜明的主题、深远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以及突破格律的创作手法,展现了盛唐时期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和爱国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深敬意和对国家安宁的殷切期望。这组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我们了解唐代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
# 三、四一气而下,妙极自然,故不用对。另是一体,究非常格。
《增订唐诗摘钞》
# 雪入春则无花,前言塞下寒若如此。五、六言其苦更甚。两层逼出“直为斩楼兰”,言外见庶不再来塞下受此苦也。意甚含蓄。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四语直下,从前末有此格(首四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四十字中,不假雕镂,自然情致。
《唐诗笺注》
# 陈德公曰:前半爽逸高凉,后亦稳亮。评:“晓”“随”、“宵”“抱”,正欲立功境外耳。故落句自可直接。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四语直下,从前未见此格。忽从天外落笔,想见用笔之先已扫尽多少(首四句下)!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吴曰:淡语便自雄浑(首二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声律尽协,严沧浪以为近于近体律诗,洵然。
《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下一篇:唐·李白《上李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