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liù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yuè
tiān
shān
xuě
huā
zhǐ
yǒu
hán
zhōng
wén
zhé
liǔ
chūn
wèi
céng
kàn
xiǎo
zhàn
suí
jīn
xiāo
mián
bào
ān
yuàn
jiāng
yāo
xià
jiàn
zhí
wèi
zhǎn
lóu
lán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逐句剖析

"五月天山雪":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

# 天山:指祁连山。

"无花只有寒":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笛中闻折柳":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

#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春色未曾看":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晓战随金鼓":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

#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宵眠抱玉鞍":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愿将腰下剑":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

# 将:能够。

"直为斩楼兰":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曲六首》之一,乃唐代杰出诗人李白的诗作,此为其系列诗篇之首。诗中,李白以昂扬乐观的旋律与壮阔瑰丽的场景,生动映照出盛唐时代的蓬勃气象。他细腻刻画了边疆卫士在广袤沙场上的坚韧岁月,那些风霜雨雪、生死较量的日子跃然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深情歌颂了将士们矢志不渝、忠心报国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勇无畏,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这首诗,不仅是李白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一组洋溢着壮志豪情的诗篇——《塞下曲六首》诞生于文坛,这组诗的作者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彼时,距他初抵长安、入翰林供奉不过一年有余,心中满怀着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热切期盼。在这组诗中,第一首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李白文学才华的璀璨展现,更是他内心深处那份家国情怀与英雄梦想的深情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绘、将士们战斗生活的刻画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揭示,展现了盛唐时期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深敬意和对国家安宁的殷切期望。

2. 分段赏析

首联提及“五月天山雪”,已巧妙地点明了诗题中的边塞背景。在中原内地,五月正是盛夏时节,榴花绚烂,生机勃勃,如韩愈所言“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亦曾描绘“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然而,李白笔下的五月却是在遥远的塞下,在天山之巅,那里的景象与内地截然不同。天山高耸孤绝,常年积雪覆盖,这种地域与季节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并融入诗中。他并未过多地描绘这种差异,而是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缓缓道出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无花只有寒”。一个“寒”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严寒,更隐约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感慨。更何况,在这寒风凛冽之中,还传来了《折杨柳》的凄凉曲调,让人不禁更加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人。颔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人通过“闻折柳”这一细节,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苍凉与寒苦。他并未直接描写边塞的荒凉与艰苦,而是通过听笛这一行为,巧妙地烘托出了这种氛围。按照五律的常规,第二联应当进行意思上的承转,但李白却并未收敛苍凉的情绪,而是继续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的方式,将内心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这也正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颈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诗人笔锋一转,从苍凉转为雄壮。他设想自己身处边塞,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夜晚,则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照,生动地描绘了军中一日的紧张生活。而“随”字和“抱”字,则分别描绘了士卒的令行禁止和夜间警备的情况,将他们的英勇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人借用了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国杀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这里的“直”字与“愿”字相呼应,语气斩截而强烈,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整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梦想。

3. 作品点评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它以鲜明的主题、深远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以及突破格律的创作手法,展现了盛唐时期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和爱国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深敬意和对国家安宁的殷切期望。这组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我们了解唐代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一气而下,妙极自然,故不用对。另是一体,究非常格。

《增订唐诗摘钞》

# 雪入春则无花,前言塞下寒若如此。五、六言其苦更甚。两层逼出“直为斩楼兰”,言外见庶不再来塞下受此苦也。意甚含蓄。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四语直下,从前末有此格(首四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四十字中,不假雕镂,自然情致。

《唐诗笺注》

# 陈德公曰:前半爽逸高凉,后亦稳亮。评:“晓”“随”、“宵”“抱”,正欲立功境外耳。故落句自可直接。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四语直下,从前未见此格。忽从天外落笔,想见用笔之先已扫尽多少(首四句下)!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吴曰:淡语便自雄浑(首二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声律尽协,严沧浪以为近于近体律诗,洵然。

《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下一篇:唐·李白《上李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