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层层桃李花":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
"云间烟火是人家":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 云间:指云雾缭绕的高山。
"银钏金钗来负水":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
# 银钏金钗:妇女佩戴的手镯和首饰,这里借指盛装妇女。
"长刀短笠去烧畲":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 烧畲:烧荒种地。,长刀短笠:男子的劳动工具,这里借指男子。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描绘了春日里山上层层盛开的桃李花,云雾间人家的袅袅炊烟,以及佩戴银钏金钗的女子前来挑水,头戴短笠、手持长刀的男子去烧畲劳作的场景,展现了巴东山区乡村的自然风貌与劳动人民质朴勤劳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代:以“银钏金钗”指代青年妇女,“长刀短笠”指代壮年男子,抓住山民男女形象特点,既生动展现出人物身份,又增添了诗歌的地方色彩,使表达简洁且形象。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在句内也采用当句对,“银钏”对“金钗”,“长刀”对“短笠”,让诗句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语言凝练优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篇一个“山”字,便将诗人伫立春山、悠然赏景的姿态勾勒出来。俗话说“桃花开,李花败”,通常李花先绽放,桃花随后盛开,然而此处桃李却同时争艳,这正是山地气候差异造就的独特景致。“层层”一词,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桃李花漫山遍野、繁茂兴盛的模样,漫山皆是,让人仿若能看到那五彩斑斓、芬芳四溢的画面。次句巧妙地由景及人,“云间”生动地描绘出山顶高耸入云的态势。诗人举目远眺山顶,只见在茂密的花木间,缕缕炊烟袅袅升起,由此推断,那里必定是村民聚居之所。“是人家”三个字,成为诗人目光的最终落点。一个“是”字,醒目而有力,意味着诗人的探寻目光,穿越层层叠叠的桃李花,穿透山顶缭绕的云雾,终于找到了赋予这满山春色生机的主人。这充分表明,山之美、花木之美,皆源于山村居民辛勤的劳动。紧接着,诗歌便转入对极具地方特色的山村居民劳动场景的生动刻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两句展现出山村居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身背长刀、头戴短笠的男人们,依照传统习俗前往山林放火烧荒,为播种做准备;佩戴银钏金钗等饰物的年轻女子们,则下山挑水,忙碌着准备饭菜。在这两句诗中,作者运用了两种精妙的修辞手法。其一为借代,以“银钏金钗”指代青春靓丽的女子,用“长刀短笠”指代勤劳朴实的壮年男子,精准抓住了山民男女的形象特点,为诗句增添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其二是对仗,不仅上下句对仗工整,句内也采用了当句对的手法,如“银钏”与“金钗”相对,“长刀”和“短笠”相衬,使得诗句语言凝练、节奏明快,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4. 作品点评
全诗仅四句,每一句都宛如一幅独立的画卷。孤立来看,各有其独特韵味;组合起来,又共同构建成一个完整且精妙的艺术整体。开篇描绘漫山遍野的桃李花,顺势引出云雾间的山村人家,进而展现出男女村民齐心协力春耕的场景。诗歌于此收束,却将妇女们担水时的对歌场景、烧畲时的火光冲天以及秋收时满山金黄的丰收景象,都留给读者自行遐想。诗句间画面的转换与布局,极为巧妙合理。诗人虽未直接抒发赞美之词,可轻快的节奏与劳动生活的旋律高度契合,其着力展现劳动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无不隐隐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以及对劳动生活的由衷赞叹。刘禹锡在被贬至巴山楚水期间,与民众密切接触。南国独特的风土人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丰富并提升了他的艺术品味。
# 竹枝词俚而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明黄生《唐诗摘钞》
#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明毛先舒《诗辩坻》
#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他妓者皆不能也。
宋邵博《闻见后录》
# 唐时占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宋王灼《碧鸡漫志》
#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上一篇:唐·杜牧《鹭鸶》
下一篇: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