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汝玉山草堂静":最喜欢玉山草堂的幽静了,
# 爱汝:喜欢到了极致。
"高秋爽气相鲜新":秋天时候空气清爽环境一片新鲜。
# 相:一作多。,高秋爽气: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有时自发钟磬响":若隐若现的钟声时常响起,
# 钟磬:指钟﹑磬之声。
"落日更见渔樵人":夕阳西下渔夫樵农收工归家。
# 渔樵:打渔砍柴。
"盘剥白鸦谷口栗":搬来白鸦谷种的粟,
# 白鸦谷:谷名,在蓝田东南。
"饭煮青泥坊底芹":在青泥坊和着杂粮做成米饭。
# 饭煮青泥坊:一作县有青泥驿。芹:一作莼。
"何为西庄王给事":为什么要去为国事而忧心呢?
# 王给事:指王维。
"柴门空闭锁松筠":这样闭门听松竹的日子不是挺好?
# 松筠:松树和竹子。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崔氏东山草堂》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田园隐逸生活的诗。首联直言喜爱草堂,位于玉山之巅,环境清幽,秋高气爽,空气宜人。颔联加深隐逸氛围描绘,颈联则以生活细节展现草堂自给自足、质朴自然。尾联以西庄为例,感叹出仕不如隐居。全诗描绘的是隐居生活的宁静美好,但字里行间仍隐约流露出对世间事务的淡淡忧虑,显示出内心并未完全忘却尘世的纷扰。
2.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崔氏东山草堂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草堂所在环境的赞赏。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明确和强烈。借景抒情:诗中大量运用自然景色来抒发情感。“高秋爽气相鲜新”借秋高气爽、空气清新的景象,烘托出草堂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草堂的静谧、环境的清幽;又有动态的刻画,钟磬声的响起、渔樵人的归家等。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细节:“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通过细腻的生活细节描写,展现了草堂主人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种细节描写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反问:“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不屑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比:“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中,诗人将王维辋川别业与崔氏东山草堂进行了对比。王维的别业虽然豪华,但却被空锁,而崔氏草堂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宁静的美好。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人对崔氏草堂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联“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中,草堂被置于清幽玉山的顶峰,秋高气爽的季节里,空气格外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草堂的深切喜爱。颔联“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继续强化这种隐逸生活的意境,细腻描绘了草堂周围环境的宁静与和谐,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颈联“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则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的细节,诸如采集山谷中的栗子用以煮饭等,生动展现了草堂生活的自给自足与那份不加雕饰的自然之美。尾联“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诗人以西庄为参照,抒发内心感慨,认为相比于身陷官场纷扰的出仕者,草堂中的隐士无疑拥有着更为自在与超脱的生活境界。
# 潭云:宕甚。钟云:拗矣,然生成律诗。入歌行不得(“有时自发”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轻清袅娜,吴体中变调也。
明邢昉《唐风定》
# “有时”、“落日”,假对。落句忽及王给事,横出一枝,又是一格。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张綖注:维《辋川别业》诗云:“积雨空林烟火迟,蒸梨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此即给事咏西庄者。前六句之意,盖亦识此趣矣。朱瀚曰:草堂之静,延秋气之爽,故曰“相鲜新”。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篇自是一体。从动处形容出静来,犹云“鸟鸣山更幽”也(“有时自发”一联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甫集特多拗律,然其声调自有一定之法,如此诗及“西岳崚嶒竦处尊”、“锦官城西生事微”、“掖垣竹埤梧十寻”、“城尖径仄旌旆愁”诸篇。以古调入律,所谓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者。然此及“西岳”篇收入律调为正法,后二篇八句全拗,又拗体之变格,不易学也;若并不识七古声调而以语拗,难矣。他如“涧道馀寒历冰雪”、“传语风光共流转”及"映阶碧草自春色”、“九江日落醒何处”诸联乃单拗、双拗正法。宋人胡仔谓平仄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王世懋则疑为变风变雅,皆恍惚之语耳。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此以古为律,谓之拗体,可偶一为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借崔堂以呼“给事”,是公招隐诗也。……按:崔堂之野趣,即是“西庄”之野趣;手写此而神注彼。有此乐土,云胡不归?故结语怪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子湘云:格老而秀。王阮亭云:颔联正承“静”字。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白居易《雨中题衰柳》
下一篇:唐·白居易《忆江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