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sǒu
tán
jīng
bái
zhāng
wèn
jīng
máng
zhuì
yān
zhuó
yuǎn
yóu
shǒu
dài
fāng
shān
jīn
huǎn
cóng
zhí
dào
wèi
xíng
xiān
chén
qín
jiā
chéng
xiàng
zhòng
bāo
rén
jūn
fēi
shū
sūn
tōng
běn
shū
lún
shí
shì
qiě
wèi
guī
gēng
wèn
shuǐ
bīn

译文

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山的头巾。沿着直道缓援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秦朝丞相的府邸,不看重那些穿着宽大衣服、空谈经书的人。你们不是叔孙通,和我本来就不是同一类人。连当今的时务都弄不明白,还是回到汶水之滨去耕地吧。

逐句剖析

"鲁叟谈五经":鲁地老叟谈论《五经》,

#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鲁叟:鲁地的老头子,指鲁地的儒生。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

"白发死章句":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

# 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问以经济策":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

# 经济策:治理国家的方略。

"茫如坠烟雾":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

# 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

"足著远游履":脚穿远游的文履,

# 远游履:鞋名。,著:穿。

"首戴方山巾":头戴方山的头巾。

# 方山巾:古代一种方形头巾。

"缓步从直道":沿着直道缓援迈步,

# 缓步从直道:“缓步”二句:慢吞吞地沿着直路踱着,未迈开脚步,宽大衣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尘。从,沿着。

"未行先起尘":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

"秦家丞相府":秦朝丞相的府邸,

# 秦家丞相:指李斯。

"不重褒衣人":不看重那些穿着宽大衣服、空谈经书的人。

# 褒衣人:指儒生。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

"君非叔孙通":你们不是叔孙通,

# 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

"与我本殊伦":和我本来就不是同一类人。

# 与我本殊伦:两句意为:你还不如叔孙通能顺应时变,和我本来不是一路人。殊伦:不是同一类人物。

"时事且未达":连当今的时务都弄不明白,

# 时事:适合当时之事。

"归耕汶水滨":还是回到汶水之滨去耕地吧。

# 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汶水:今山东大汶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嘲鲁儒》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唐开元末年初游东鲁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以辛辣笔调,勾勒出腐儒们行动迂阔、装腔作势,只知死啃经书却无治国之能的模样。开篇便点明鲁儒空谈五经,不通经济策;接着描写其外表与行动的滑稽。在写作手法上,采用借古讽今和对比,借典故凸显鲁儒的无用。诗人借此讽刺这类腐儒,也传达出自身对经世致用的追求。全诗用典巧妙,形象生动,讽刺辛辣有力,不仅让鲁儒的窘态跃然纸上,也展现出李白宏伟理想下的精神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嘲鲁儒》约创作于开元末年,李白刚移居东鲁不久,也有观点认为成诗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当时李白寓居的瑕丘,即如今的兖州,此地距离孔子故里曲阜仅数十里,向来是儒生云集之处。李白到了这里,接触到众多“鲁儒”,交往之后,内心对他们颇为鄙夷,故而创作此诗加以嘲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讽刺诗。此诗格律相对自由,不拘泥于严格的平仄和对仗,便于李白自由地批判与嘲讽鲁儒,使诗歌形式更灵活,观点阐述更充分。该诗属讽喻题材,针对鲁地部分腐儒的迂腐和无能进行讽刺,揭示当时儒生的弊病。诗开篇点明鲁地老儒一生空谈五经,困于章句,面对经世济民之策茫然无知。接着描写其穿着姿态看似不凡,实则徒有其表。诗人以秦朝丞相府不重视只知诵读经书之人为例,表明鲁儒与能制定朝仪的叔孙通不同,劝其归耕。全诗通过刻画鲁儒,表达了诗人对空谈之人的不满,倡导学以致用。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鲁儒“谈五经,死章句”的迂腐表现与“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的无知进行对比,突出鲁儒只知死读书而不通实务的特点。同时,把鲁儒与叔孙通对比,叔孙通能制定朝仪,对国家治理有实际贡献,而鲁儒却毫无实际才能,进一步强调鲁儒的无用,使批判更为有力。细节描写:“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通过对鲁儒穿着(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和走路姿态(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鲁儒故作姿态、迂腐刻板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效果。用典:“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运用典故,以秦朝丞相府不看重那些穿着宽大衣服、只知诵读经书的儒生为例,说明鲁儒这种空谈学问的人在实际政治中不受重视,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说服力。“君非叔孙通”同样用典,以叔孙通的才能作为参照,批判鲁儒的无能。借古讽今:“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一句,借秦代丞相府不看重身着宽大儒服的儒生这一典故,暗指当时唐朝社会中,像诗中所写的这种只知死啃经书、不通时务的迂腐儒生,同样难以受到朝廷的重用。表面说的是秦代之事,实则影射唐朝现实中对人才的考量标准,批判了那些只注重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才能的儒生在现实中的处境。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直接点明鲁地老儒一生沉溺于五经章句的钻研,直至年老。然而,当面临经世济民这一关键问题时,他们却一无所知,“茫如坠烟雾”形象地描绘出鲁儒面对实际问题时的茫然失措,凸显出其学问的迂腐无用,为全诗定下嘲讽的基调。中间四句:“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这几句从外貌和行为上对鲁儒进行细致刻画。鲁儒穿着远游履、戴着方山巾,本应展现出儒雅之态,但“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走路缓慢,还未抬脚就扬起灰尘,生动地表现出他们故作姿态、迂腐刻板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对鲁儒的讽刺。后六句:“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诗人先以秦朝丞相府不看重空谈的儒生为例,说明鲁儒这类人的不切实际。接着将鲁儒与叔孙通对比,指出他们与能为国家做出实际贡献的叔孙通不同,根本不懂时务。最后劝鲁儒回归田园去耕地,表达对鲁儒的彻底否定,也传达出诗人对务实才能的重视。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主旨明确,以简洁之笔升华主题,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虽诗句已尽,但其传达的意味却绵延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儿于以儒为戏,然“秦家承相府,小重褒衣人”,非谪仙不能语。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足著”四语,画出迂腐小像。鲁儒在焉。呼之或出。庄子言鲁少懦,举国独有一丈夫,太白亦用此意,而以诙谐出之。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懦不可轻。若死于章句而不达时事,则貌为儒而已。汉宣帝所谓“俗儒不达可宜”,叔孙通所谓“鄙儒”,施之此人则可矣;不然,以儒为戏,岂可训哉!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严云:腐儒光景、形容逼肖(“缓步”句下)。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

下一篇:唐·王建《寒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