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q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fǎn
zhào
xié
chū
chè
yún
wèi
guī
jiāng
hóng
míng
yuǎn
yǐn
xiá
luò
fēi
yàn
zhōng
gāo
xióng
jué
féi
qiū
fēn
shàng
zài
zhú
wēi
wēi

译文

雨后初晴,夕阳的余晖斜照而来,几片薄云还留在澄澈的天空,不愿离去。一道彩虹在江上架起,仿佛巨龙在饮水,峡谷中还有两三点雨滴纷落。秋意渐浓,南归的大雁在高空中渐渐远去,野熊们觉得自己愈发笨重了。今日是秋分,而我这个异乡客依然在四处飘零,夕阳又下坠了一些,竹子上的雨露在阳光下泛着微弱的光。

逐句剖析

"返照斜初彻":雨后初晴,夕阳的余晖斜照而来,

# 彻:一作“散”。,返照:落日反射。返,一作晚。

"浮云薄未归":几片薄云还留在澄澈的天空,不愿离去。

"江虹明远饮":一道彩虹在江上架起,仿佛巨龙在饮水,

# 江虹明远饮:雨后虹出大江上空,如龙饮于江的景象。远:一作“近”。

"峡雨落余飞":峡谷中还有两三点雨滴纷落。

"凫雁终高去":秋意渐浓,南归的大雁在高空中渐渐远去,

# 雁:一作“鹤”。

"熊罴觉自肥":野熊们觉得自己愈发笨重了。

"秋分客尚在":今日是秋分,而我这个异乡客依然在四处飘零,

#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竹露夕微微":夕阳又下坠了一些,竹子上的雨露在阳光下泛着微弱的光。

# 微微:指竹上露水之微光。,夕:一作“久”。,竹露:竹叶上的露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晴》为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分时节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篇勾勒出一幅雨后初霁之景,借秋季特有的肃穆氛围,真切传递出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悲凉。尾联“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诗人不禁感慨自身境遇,值此秋分,依旧漂泊他乡,瞧那竹叶上的露珠,在夕阳余晖映照下,愈发渺小细微,恰似垂垂老矣的自己。诗人由“竹露”触景生情,联想到岁月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内心满是感伤。此刻的他,垂暮之年四处漂泊,空怀报国之志,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发出无奈的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绘了雨后初晴时斜阳穿透浮云,江虹远挂、峡雨飘洒、凫雁高飞、熊罴自肥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细腻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秋分时节客居他乡,面对时光流逝、自身年老体衰却漂泊无依,且无力报国的悲凉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江虹”静止横跨于江面,呈现出一种静谧的视觉感受,而“峡雨落馀飞”描绘了峡雨中雨滴纷纷洒落、飘动的动态场景,动静相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与生机。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天空、江峡、动物以及竹林之景,通过这些秋天雨后初晴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秋分时节仍客居他乡,面对时光流逝、自身年老体衰却漂泊无依,且无力报国的悲凉、无奈与感慨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的独特画面。夕阳缓缓西斜,那柔和的余晖恰到好处地倾洒而下,将周围的山色映照得澄澈透亮。这里的“返照”一词,巧妙呼应了诗题“晚晴”,点明时间为傍晚初晴之时。“返照斜”,细腻勾勒出日光斜射的姿态。而“初”字的运用颇为精妙,一方面,它生动传达出日光的轻柔质感,仿佛是不经意间温柔洒落,给人恰到好处之感;另一方面,隐隐暗示诗人初至夔州,面对这片新环境,尚带着几分新奇与陌生。“浮云”二字,极易让人联想起“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那轻薄的浮云,在空中悠悠飘荡,行踪不定,恰似漂泊无依的游子,为诗句增添了一抹淡淡的惆怅与羁旅情思。颔联“江虹明远饮,峡雨落余飞”采用倒装句式,生动展现出一幅奇妙画面:江上彩虹明艳夺目,宛如探身远处垂首饮水;三峡秋雨虽已渐歇,却仍有几滴雨珠悠悠飘落。此联真切实写晚晴景致,将江畔风光、绚烂彩虹、雄伟三峡以及迷蒙秋雨,与首联中那斜洒的夕阳余晖巧妙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独具韵味的秋分晚晴图。壮丽的山河胜景,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诗人内心深处那扇紧锁乡愁的大门,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思乡之情。颈联“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描绘出秋日里,野鸭与大雁终于振翅高飞,向着温暖的南方而去;熊罴也似乎感受到秋意,体态渐趋丰腴的景象。鸟兽在秋天各得其所,悠然自得,然而诗人自己却长久漂泊他乡,未能踏上归程。“凫雁终高去”喻指那些超脱尘世、志向高远之士,远离喧嚣,追寻心中的理想之境;“熊罴觉自肥”,影射那些贪婪庸碌之人,在尘世中追逐私利,日益肥硕。此联以鸟兽之态,巧妙地寄寓了诗人对不同人生状态的思索与感慨。尾联“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点明时令正值秋分,诗人却依旧羁旅异乡。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竹梢上的露珠闪烁着微弱光芒。陶渊明曾吟“闲雨纷微微”,诗人将“闲雨”换作“竹露”,别有意蕴。秋分之际,露水愈发浓重,意味着秋天已然过半。而诗人漂泊在外,归乡无期,只能在这萧瑟秋江之上,独自承受思乡之苦。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中,诗人情感丰富而细腻。一方面,流露出对夔州山水的由衷喜爱,那独特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着诗人,使其沉醉其中。另一方面,也饱含着对故乡浓烈的思念之情,故乡的山水人情,在诗人心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诗人还展现出对高洁之士的向往,期望能如他们一般坚守内心的纯净与高尚。而对于贪官污吏,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以笔为刃,批判其丑恶行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黄河二首》

下一篇:唐·孟郊《横吹曲辞·长安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