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照斜初彻":雨后初晴,夕阳的余晖斜照而来,
# 彻:一作“散”。,返照:落日反射。返,一作晚。
"浮云薄未归":几片薄云还留在澄澈的天空,不愿离去。
"江虹明远饮":一道彩虹在江上架起,仿佛巨龙在饮水,
# 江虹明远饮:雨后虹出大江上空,如龙饮于江的景象。远:一作“近”。
"峡雨落余飞":峡谷中还有两三点雨滴纷落。
"凫雁终高去":秋意渐浓,南归的大雁在高空中渐渐远去,
# 雁:一作“鹤”。
"熊罴觉自肥":野熊们觉得自己愈发笨重了。
"秋分客尚在":今日是秋分,而我这个异乡客依然在四处飘零,
#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竹露夕微微":夕阳又下坠了一些,竹子上的雨露在阳光下泛着微弱的光。
# 微微:指竹上露水之微光。,夕:一作“久”。,竹露:竹叶上的露水。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绘了雨后初晴时斜阳穿透浮云,江虹远挂、峡雨飘洒、凫雁高飞、熊罴自肥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细腻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秋分时节客居他乡,面对时光流逝、自身年老体衰却漂泊无依,且无力报国的悲凉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江虹”静止横跨于江面,呈现出一种静谧的视觉感受,而“峡雨落馀飞”描绘了峡雨中雨滴纷纷洒落、飘动的动态场景,动静相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与生机。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天空、江峡、动物以及竹林之景,通过这些秋天雨后初晴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秋分时节仍客居他乡,面对时光流逝、自身年老体衰却漂泊无依,且无力报国的悲凉、无奈与感慨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的独特画面。夕阳缓缓西斜,那柔和的余晖恰到好处地倾洒而下,将周围的山色映照得澄澈透亮。这里的“返照”一词,巧妙呼应了诗题“晚晴”,点明时间为傍晚初晴之时。“返照斜”,细腻勾勒出日光斜射的姿态。而“初”字的运用颇为精妙,一方面,它生动传达出日光的轻柔质感,仿佛是不经意间温柔洒落,给人恰到好处之感;另一方面,隐隐暗示诗人初至夔州,面对这片新环境,尚带着几分新奇与陌生。“浮云”二字,极易让人联想起“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那轻薄的浮云,在空中悠悠飘荡,行踪不定,恰似漂泊无依的游子,为诗句增添了一抹淡淡的惆怅与羁旅情思。颔联“江虹明远饮,峡雨落余飞”采用倒装句式,生动展现出一幅奇妙画面:江上彩虹明艳夺目,宛如探身远处垂首饮水;三峡秋雨虽已渐歇,却仍有几滴雨珠悠悠飘落。此联真切实写晚晴景致,将江畔风光、绚烂彩虹、雄伟三峡以及迷蒙秋雨,与首联中那斜洒的夕阳余晖巧妙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独具韵味的秋分晚晴图。壮丽的山河胜景,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诗人内心深处那扇紧锁乡愁的大门,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思乡之情。颈联“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描绘出秋日里,野鸭与大雁终于振翅高飞,向着温暖的南方而去;熊罴也似乎感受到秋意,体态渐趋丰腴的景象。鸟兽在秋天各得其所,悠然自得,然而诗人自己却长久漂泊他乡,未能踏上归程。“凫雁终高去”喻指那些超脱尘世、志向高远之士,远离喧嚣,追寻心中的理想之境;“熊罴觉自肥”,影射那些贪婪庸碌之人,在尘世中追逐私利,日益肥硕。此联以鸟兽之态,巧妙地寄寓了诗人对不同人生状态的思索与感慨。尾联“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点明时令正值秋分,诗人却依旧羁旅异乡。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竹梢上的露珠闪烁着微弱光芒。陶渊明曾吟“闲雨纷微微”,诗人将“闲雨”换作“竹露”,别有意蕴。秋分之际,露水愈发浓重,意味着秋天已然过半。而诗人漂泊在外,归乡无期,只能在这萧瑟秋江之上,独自承受思乡之苦。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中,诗人情感丰富而细腻。一方面,流露出对夔州山水的由衷喜爱,那独特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着诗人,使其沉醉其中。另一方面,也饱含着对故乡浓烈的思念之情,故乡的山水人情,在诗人心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诗人还展现出对高洁之士的向往,期望能如他们一般坚守内心的纯净与高尚。而对于贪官污吏,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以笔为刃,批判其丑恶行径。
上一篇:唐·杜甫《黄河二首》
下一篇:唐·孟郊《横吹曲辞·长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