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北岸海西军":黄河北岸驻扎着海西军,
# 海西军:唐盛时所置,以防吐蕃者,时已陷于吐蕃。此海指羌海、亦名青海,在今青海东境。
"椎鼓鸣钟天下闻":击鼓吹钟的声音天下都能听闻。
# 椎:同“捶”或“槌”。
"铁马长鸣不知数":披甲的战马长鸣,多得数不清,
# 知:一作如。
"胡人高鼻动成群":高鼻梁的胡人成群结队地活动。
# 胡人高鼻动成群:旧注:雍王适至陕州,回纥屯于河北,仆固怀恩与回纥左杀为前锋,所谓。河北海西军也。
"黄河西岸是吾蜀":黄河西岸是我们蜀地,
# 吾:一作故。,西:一作北,一作南,俱非。,黄河:指经过今青海省和四川、甘肃边境的一段黄河。
"欲须供给家无粟":想要供给物资,家中却没有粮食。
"愿驱众庶戴君王":希望能驱使百姓拥戴君王,
"混一车书弃金玉":实现国家统一,摒弃对金玉的追求。
# 弃金玉:即“不宝金玉”之意,愿君王之无奢侈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忧国伤时题材的诗。描绘了黄河两岸截然不同的景象,北岸海西军击鼓鸣钟、铁马嘶鸣,胡人成群,展现出一种复杂且蕴含不稳定因素的军事场景;西岸蜀地百姓却面临家中无粟,难以承担供给之苦的困境。通过这种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忧虑沉重的氛围,深刻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民生艰难。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国家局势的深切担忧,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渴望民众齐心协力拥戴君王,实现国家统一,摒弃浮华、回归清平政治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现了诗人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与“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形成鲜明对比,北岸军事场面宏大,而西岸百姓生活困苦,突出社会矛盾。直抒胸臆:“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直接表达诗人希望民众拥护君王,实现国家统一,抛弃对财富的追逐,点明诗歌主旨。
3. 分段赏析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描绘黄河北岸海西军的状况,以“椎鼓鸣钟”“铁马长鸣”展现军队的声势,“胡人高鼻动成群”说明军中人员构成复杂,暗示局势的不稳定,为下文忧国之情做铺垫。“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笔锋一转,写黄河西岸蜀地百姓的艰难,家中无粟却要承担供给之责,体现民生疾苦。“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希望百姓拥戴君王,实现国家统一,消除割据,让人们摒弃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回归清平政治,升华诗歌主题。
4. 作品点评
此诗生动勾勒出黄河北岸海西军的飒爽英姿,尽显其威风凛凛的磅礴气势。椎鼓雷动,钟声悠扬,声声皆向四方传递着他们时刻警戒、严阵以待的坚定决心。铁马嘶鸣,胡人心慌意乱,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战争年代的动荡飘摇之态。诗人借此抒发内心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之情。他振臂高呼,期望众人齐心协力,紧密团结在君王身边,共同守护家园。同时,诗人着重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告诫人们莫要一味追逐金银财宝等身外之物,而忘却了宝贵的精神追求。全诗既有对壮观场景的生动刻画,又饱含对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的深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