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jià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shù
xīn
líng
luò
zhuǎn
xiāo
shū
xìng
jié
bái
huā
liǎo
nìng
qīng
wàn
chú
qiū
chóng
shēng
què
hán
shì
jīn
láo
luò
rén
shēng
yǒu
chū

译文

在初秋之际,那瓠瓜的架子已然零落,到了该拆除的时候了。因此即使到秋天瓜蔓被拆掉,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秋虫声声萦绕耳畔,暮雀哀鸣情深意长。虽然时光已到了暮秋,一片萧条,但“我”也没什么惋惜的了。

逐句剖析

"束薪已零落":在初秋之际,那瓠瓜的架子已然零落,

# 束薪:捆扎起来的柴木,一捆薪柴。这里指为支撑瓠瓜生蔓而立的架子。“不流束薪。”曹子建诗:“零落归山丘。”

"瓠叶转萧疏":到了该拆除的时候了。

# 萧疏:萧条零落。,瓠叶:瓠瓜的叶。古人用为菜食和享祭。瓠:草本植物,夏天开花,结长圆的果,嫩的可做菜吃。又叫瓠瓜、长瓠等。《诗》:“甘瓠纍之。”《杜臆》:“瓠与瓜有别,瓜乃总名,瓠是开白花者。谢惠连诗:“萧疏野趣生。”

"幸结白花了":因此即使到秋天瓜蔓被拆掉,

"宁辞青蔓除":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 青蔓:青色的茎。《黄台瓜词》:“摘绝抱蔓归。”,宁辞:宁肯推辞。这里是反问,是“怎么能够推辞、拒绝”的意思。

"秋虫声不去":秋虫声声萦绕耳畔,

"暮雀意何如":暮雀哀鸣情深意长。

# 暮雀:江总诗:“虚檐静暮雀。”

"寒事今牢落":虽然时光已到了暮秋,一片萧条,

# 牢落:稀疏零落貌。蔡邕《瞽师赋》:“时牢落以失次。”,寒事:陆倕诗:“江关寒事早。”

"人生亦有初":但“我”也没什么惋惜的了。

# 初:开始。《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截用含蓄。唐人工于写景,杜诗工于摹意。“宁辞青蔓除”,能代物揣分,“岂敢惜调残”,能代物安命,不独《麂》《燕》诗善诉哀情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架》由唐代杜甫创作。杜甫身处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诗作饱含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洞察。此诗借家中除葫芦架一事,开篇描绘葫芦架凋零之景,进而阐述葫芦完成使命后藤蔓被清除属自然常理,再借秋虫暮雀营造凄凉氛围,最终由寒季之景引发对人生初心的思考。诗中运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与对比映衬等手法,首联奠定伤感基调,颔联显豁达,颈联烘托凄凉,尾联升华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除架》由唐代的杜甫创作。杜甫历经唐王朝由盛转衰,一生饱经忧患,仕途坎坷,漂泊四方,目睹了诸多社会变迁与百姓疾苦。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下,他借家中除葫芦架这一日常之事,看到葫芦架从曾经的繁茂到如今柴薪零落、瓠叶萧疏,联想到生命的兴衰历程。又因秋虫鸣叫、暮雀徘徊的凄凉之景,进而思考人生,借葫芦完成使命后藤蔓被清除,抒发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表达对人生初心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借物抒情诗。描绘了葫芦架凋零,柴薪零落、瓠叶萧疏,秋虫鸣叫、暮雀徘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衰败、凄凉的氛围,体现了葫芦从生长、开花结果到衰败的生命历程,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兴衰的感慨、顺应自然的豁达以及对人生初心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一句,诗人通过描写秋虫不停的鸣叫和暮雀不知何去何从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将自己对生命的悲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情感融入到这些景象之中,借景抒情,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对比:诗中存在着葫芦架过去的繁茂与当下的衰败的对比,曾经葫芦架上藤蔓缠绕、绿叶繁茂,充满生机,而如今却是“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这种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变化,更强化了诗人对生命兴衰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除架》首联“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描绘葫芦架柴薪散落、叶片稀疏的衰败之景,奠定了全诗的伤感基调,尽显生命的凋零之态。颔联“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诗人表达出葫芦既已完成开花结果使命,清除藤蔓也属自然的豁达,体现对生命规律的坦然接受。颈联“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借秋虫长鸣、暮雀徘徊之景,营造出孤寂凄凉氛围,烘托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尾联“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由寒季万物萧条之景,自然联想到人生也有开端,引发对人生初心的思索,升华诗歌主题,从对葫芦架的描写过渡到对生命历程和人生意义的深度探寻。

4. 作品点评

《除架》在写作特色上,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手法运用娴熟,借葫芦架兴衰暗喻人生起伏,以秋虫暮雀之景巧妙传情,自然与人生哲理紧密交融。身处唐王朝变迁之际,杜甫借日常小事洞察生命真谛,为后世理解那个时代文人对生命的思考提供窗口。整体构思精巧,从葫芦架的凋零到对人生初心的追寻,层层递进,展现出杜甫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反思,对后世诗歌创作在主题挖掘、情感表达的创作手法上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峤《书》

下一篇:唐·白居易《箬岘东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