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简龙文见":在削薄的竹简上书写时,如龙般飞舞的文字显现出来,充满力量与美感,
# 龙文:喻雄健的文笔。,削简: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
"临池鸟迹舒":而在池边临摹书法时,笔迹如同鸟儿舒展的足迹,灵动自然。
# 鸟迹:鸟的爪印,喻书法。,临池:学习书法。
"河图八卦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
# 河图: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
"洛范九畴初":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 九畴: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范:一作字。
"垂露春光满":垂露圆浑有力,
# 垂露:书法术语。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
"崩云骨气余":一笔一划又好似碎裂的云朵力劲暗藏期间。
# 崩云:形容用笔重面出现墨气效果,如云气散落。
"请君看入木":请你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
# 入木: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
"一寸乃非虚":每一寸都是圆浑流畅、筋骨俱备。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书》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论书法诗。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书法创作的起始之美,展现了书法艺术的起源与美感。引入古老的文化符号,暗示书法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精神载体。进一步写出书法作品的审美特征,通过对书法笔画的描写,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美感与内涵。以“入木三分”的典故作结,形象地说明书法艺术的深厚功力与非凡境界。整首诗以书法艺术的精妙为主线,融合了历史、自然与人文的深远意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书法艺术的不朽价值。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引入“河图八卦”“洛范九畴”等古代文化符号,赋予书法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首联“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以“龙文”和“鸟迹”比喻书法的灵动与韵味,象征书法艺术的高超。
3. 分段赏析
首联:“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首联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书法创作的起始之美。“削简龙文见。”中的“削简”指古时削竹木为简牍以书写文字,而“龙文”则形容书法笔势的雄健。“临池鸟迹舒。”则描绘了书法家临池书写时,笔迹如鸟儿舒展翅膀般流畅自然。这两句不仅展现了书法的起源,还暗示了书法艺术的灵动与自然之美。颔联:“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颔联引入古老的文化符号,暗示书法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精神载体。“河图八卦出。”中的“河图”是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象征着书法的起源与文化的根基。“洛范九畴初。”则以“洛书”(即《洛书》九畴)比喻书法的规范与法度,强调书法艺术的严谨与秩序。颈联:“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余。”颈联进一步描绘书法作品的审美特征。“垂露春光满。”中的“垂露”是书法术语,指书写直画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圆浑有力。诗人用“春光满”形容书法的灵动与生机,仿佛春日的阳光洒满纸面。“崩云骨气余。”则以“崩云”比喻书法的笔力,如碎裂的云朵般力劲暗藏,展现出书法的刚劲与骨力。尾联:“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尾联以“入木三分”的典故作结,形象地说明书法艺术的深厚功力与非凡境界。“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能穿透木板。诗人通过“一寸乃非虚。”强调书法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表达对书法艺术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