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bié
shū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shuǐ
nán
tiān
yuǎn
zhōu
xíng
ruò
zài
qiān
rén
jiā
xìng
fǎng
访
xián
luò
kàn
guī
niǎo
tán
chéng
xiàn
yuè
shèng
cháo
jiǎ
yīng
jiàng
shū

译文

南天水色遥远,舟行若在虚空。好不容易贬谪人也发佳兴,竟然亲自来访我闲居。日落时分愁看归鸟回巢,潭水澄清,喜观鱼儿跃水。圣朝皇上一定会念思才华横溢的贾谊,应该不久就会降下紫泥书请你回去。

逐句剖析

"水色南天远":南天水色遥远,

"舟行若在虚":舟行若在虚空。

"迁人发佳兴":好不容易贬谪人也发佳兴,

"吾子访闲居":竟然亲自来访我闲居。

"日落看归鸟":日落时分愁看归鸟回巢,

"潭澄羡跃鱼":潭水澄清,喜观鱼儿跃水。

# 羡:一作怜。

"圣朝思贾谊":圣朝皇上一定会念思才华横溢的贾谊,

# 贾谊:《汉书》: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后岁余。帝思谊,征之。

"应降紫泥书":应该不久就会降下紫泥书请你回去。

# 紫泥:用之以封玺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别得书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题材为送别。诗开篇描绘水天相接、行舟如在虚空的开阔之景。接着点明友人来访及自己作为迁客的兴致。又通过看归鸟、羡跃鱼营造闲适氛围。最后以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表达对友人受重用的祝福。整体借景抒情,展现了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与美好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别得书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水色景色以及诗人与友人相处的情景,营造了一种闲适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未来的期许,同时也体现出诗人自身虽处迁谪之境却仍心怀希望的复杂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此联开篇便展现出一幅壮阔而空灵的画面。诗人以大笔触勾勒出江水与南天相连的远景,水色辽阔,向南延展直至与遥远的天际融为一体,给人以空间上的广阔感。“舟行若在虚”,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行舟于如此浩渺的江面,仿佛漂浮在虚空之中,没有依托,却又自由自在。这不仅描绘出眼前之景的奇幻,更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且略带虚幻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高远、超脱的基调,让读者在开篇便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也暗示了诗人此刻送别时内心的澄澈与对自由境界的向往。颔联:“迁人”点明诗人自身被贬谪的身份,在这样的境遇下,本应心情低落,但“发佳兴”却表明友人的来访让诗人兴致盎然。此句通过情感的反差,突出了友人间情谊的深厚。“吾子访闲居”,直白地叙述友人前来拜访自己这处于闲居状态的人,既点出了两人的相聚,也暗示了诗人当下虽为迁客,生活闲适却不乏寂寞,友人的到来如同打破平静湖面的石子,给诗人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原本略显孤寂的闲居生活变得充满乐趣,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颈联:颈联描绘了两幅生动的画面。“日落看归鸟”,描绘了夕阳西下,倦鸟归巢的场景。日落时分,余晖洒下,鸟儿纷纷飞回巢穴,这一画面充满了宁静与温馨,传递出一种对归宿的向往。“潭澄羡跃鱼”,清澈的潭水中,鱼儿欢快地跃动,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自在。诗人通过对归鸟和跃鱼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氛围。这种宁静并非死寂,而是充满生机的和谐,与首联的空灵意境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自然之美。同时,诗人对归鸟和跃鱼的羡慕之情,也侧面反映出其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下处境的一种思考,在看似平静的描写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尾联:尾联运用典故,以汉代贾谊自比或比友人。贾谊才华横溢,却因遭人嫉妒而被贬,但最终仍被汉文帝召回重用。诗人借这个典故,表达了对朝廷能重用贤才的期望。在“圣朝”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认为朝廷理应像汉文帝思念贾谊那样,重视贤能之士。“应降紫泥书”,“紫泥书”在古代是诏书的代称,这里寓意着朝廷下达诏书,启用贤才。此联不仅是对友人的勉励,希望友人能如贾谊般得到朝廷赏识,一展才华,同时也隐含了诗人自己虽处闲居,却心系国家,渴望被重用,实现政治抱负的情怀,将全诗的情感从对眼前自然与友情的描写,升华到对人生理想和政治命运的思考与期盼,使诗歌的主题得到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下一篇:唐·李德裕《故人寄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