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lái
zhōu
zhōng
zuò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nán
wéi
dòng
jīng
chūn
yàn
xián
liǎng
xīn
jiù
yuán
cháng
shí
zhǔ
jīn
shè
yuǎn
kàn
rén
lián
chù
chù
cháo
shì
piāo
piāo
tuō
shēn
zàn
chuán
qiáng
huán
chuān
穿
huā
tiē
shuǐ
zhān
jīn

译文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衔泥筑巢了。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逐句剖析

"湖南为客动经春":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

# 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动,不知不觉。,湖南:这里的湖南指长沙,因其位于洞庭湖之南。

"燕子衔泥两度新":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衔泥筑巢了。

# 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到现在已是第二个春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

# 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如今社日远看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 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

"可怜处处巢居室":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

# 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何异飘飘托此身":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 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

# 樯:船桅。

"穿花贴水益沾巾":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 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子来舟中作》乃七言律诗之佳作。诗篇之首联,时光匆匆之中,巧妙引出咏叹之主角——燕子翩然而至;继而两联承续,细腻勾画燕子之姿,字里行间满载诗人深情倾诉。至尾联处,燕子却舍诗人而飞翔远去,唯余空洞、惆怅与孤寂相伴,令诗人不禁老泪纵横,情感深切。诗中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对比等写作手法,增添文章色彩。全诗深刻表达了流离失所之哀愁,表面咏燕,实则抒发诗人对身世茫茫之无限感慨。往昔之强烈时代与政治主题已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满纸的萧瑟、苍凉与悲壮,尽显诗人身世之无奈与哀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诞生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其创作地点为长沙。回溯至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毅然离开了夔州,穿越了壮丽而险峻的三峡,随后在长江与湘江流域之间经历了一年的漂泊生涯。他怀揣着希望四处投奔,却屡遭挫折,最终只能以舟船为家,栖息于浩渺的水面之上。时光荏苒,直至大历五年的春天,杜甫依然漂泊无依,身处潭州(现今的长沙)附近的湘江水域。正是在这段艰难而漫长的漂泊旅程中,他挥毫泼墨,创作出了七言律诗《燕子来舟中作》,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那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内心深处的无尽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杜甫通过描绘燕子在舟中与自己相遇的情景,深沉地表达了自己深沉的忧思和对身世、漂泊生活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这首诗以燕子为题,但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诗人杜甫将自己漂泊无定的身世之感寄托于燕子身上,通过描绘燕子的形象和行为,来表达自己晚年异地漂泊的沧桑和孤苦无依的悲伤。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真挚。拟人:诗人在描绘燕子时,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如颔联“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将燕子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和动作。诗人通过写燕子对“我”由“尝识”到“远看”的变化,表达了异地漂泊的无尽辛酸。同时,这种拟人手法也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饱满。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中的今昔对比,“故园”与“社日”的空间对比,以及“尝识主”与“远看人”的心理变化对比。这些对比手法不仅突出了诗人漂泊流离、老态尽显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也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忧思和感慨。虚实结合:诗人在描绘燕子时,既写其形,又传其神,虚实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如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诗人以燕子四处筑巢为实写,以自己漂泊无定为虚写,虚实相生,既写出了燕子的凄苦,又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同时,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也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缓缓铺陈出诗人杜甫流寓湖南,不觉间已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春日里,燕子忙碌地穿梭于水边,衔取湿泥,精心构筑它们的新巢。“两度新”三字,微妙地透露出诗人已两次目睹这燕子筑巢的景象,暗含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感慨。在古代,人与自然界的生灵保持着更为亲密的联系,人们细致入微地观察着它们,赋予了它们丰富的象征意义。燕子,作为春天的使者,它的翩跹飞舞与清脆鸣叫,总能唤起人们对安宁生活的美好向往。杜甫虽身处漂泊,却始终不忘营造一方安稳的小天地,如同那不懈筑巢的燕子,为寻求心灵的栖息之所而奋力挣扎。此刻,于漂泊无定的生涯中再度邂逅燕子,犹如他乡遇故知,勾起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颔联“旧识故园曾识主,如今社日远窥人”,细腻地刻画了燕子的形象,同时也映射出诗人的心境。“旧识故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曾识主”,是诗人心中对燕子的温柔揣测,仿佛这燕子曾是旧日家园中的旧友,不远千里飞来舟中探望,让诗人心生暖意。“远窥人”则微妙地描绘了燕子对诗人的复杂情感——既有同情,又带着些许陌生与犹疑。在这茫茫水面上,诗人孤独无依,唯有燕子相伴,这份意外的相逢,更添了几分身世的凄凉。然而,燕虽识主,但眼前这叶扁舟终非昔日温暖的家园,燕子只能远远地观望,这份欲近还远的微妙情感,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颈联“可怜处处栖身所,何异飘摇寄此生”,“栖身所”三字,道尽了燕子四处为家的无奈与辛酸。诗人借此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十年来,从秦州到成都,再到夔州,寄人篱下的生活,与燕子“处处栖身所”的境遇何其相似。如今,更是无依无靠,无处为家,令人唏嘘不已。尾联“暂语船舷还飞去,穿花贴水更沾巾”,诗人笔下的燕子似乎理解了诗人的哀愁,“暂语船舷”,似在轻声安慰。然而,当它意识到这只是一艘漂泊不定的船,而非它理想的栖息之地时,便毅然决然地振翅飞去。但它似乎又不忍离去,贴水低飞,绕船徘徊,这份似有若无的情愫,让人既感可爱又觉可恼。最终,燕子穿花而去,留给诗人的,只有无尽的空虚、惆怅与寂寞,诗人不禁老泪纵横。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轻盈的燕子为载体,深刻而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漂泊动荡的忧思与身世之慨。这份深沉的情感,借由燕子的形象,变得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而“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境,经宋代词人晏殊的点化,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深入人心。

4. 作品点评

《燕子来舟中作》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心弦,恰在于其文字间未借一字前人之语,而是巧妙地将深情厚谊寄托于一只微不足道的燕子之上。它摒弃了那些从抽象概念出发、以物喻理的咏物诗模式,也超越了单纯摹拟物象、堆砌典故的陈词滥调。在这首诗中,杜甫不执着于追求外在形态的逼真描绘,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燕子最鲜明的特性,并通过深刻的内在联系,将人的丰富情感赋予燕子,实现了物我交融、契合无间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深沉寄托的精髓所在,也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一种独特展现。诗人以燕子为媒介,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漂泊之苦,以及对安稳生活的渴望,细腻而深刻地传达给了每一位读者,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咏物诗的范畴,成为了一首蕴含深厚人文情怀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乃其本意,盖悲人情之不如也。

明王嗣奭《杜臆》

# 右二首乃湖南作,无半点王昌龄、李颀气习矣,学杜者不当问津于此耶?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子美此诗,无异长沙《鹏赋》。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来”字情味(“如今”句)。是设为燕语,与上“湖南为客”相应(“可怜”句)。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处处”二字,即在“故园”与“湖南”上说,不必说开;燕子巢居,也不得安栖一处:原其情,真是可怜。······“暂语船樯”句,悲在“还起去”三字。

清金圣叹《杜诗解》

# 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详观诗体,知题句“来”字须读;盖六句只是咏燕子来,不粘舟也,七、八,乃贴舟中作。“为客”、“经春”四字,一篇骨子。中四,句句自咏,仍是咏燕;句句咏燕,却是自咏。字字切,字字空。结联方专就燕子写其若舍若恋之情,而以十一字贴燕,旋以三字打入自心中。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情至之篇,感兴深厚。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得仁《中秋》

下一篇:唐·李白《送别得书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