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朝代:唐作者:刘得仁浏览量:3
chén
jiān
chén
wài
xián
míng
nián
wéi
cháng
kǒng
yǒu
yún
shēng
wēi
āi
jìn
guāng
shì
qīng
lǎng
yín
kàn
zhèng
hǎo
chóu
chàng
yòu
西
qīng

译文

不管是世俗中的还是超然世外的,都在期待中秋月明。一年中只有这一次,所以唯恐这天有云遮月。露水洗净了尘埃,月光照亮了万物。正适合高声吟诵诗篇,可惜月亮又西沉,只给人们留下满腹惆怅。

逐句剖析

"尘里兼尘外":不管是世俗中的还是超然世外的,

# 尘里兼尘外:尘世内外。

"咸期此夕明":都在期待中秋月明。

# 咸:都、全。一作皆。

"一年惟一度":一年中只有这一次,

# 度:一作夕。

"长恐有云生":所以唯恐这天有云遮月。

"露洗微埃尽":露水洗净了尘埃,

"光濡是物清":月光照亮了万物。

# 濡:沾湿,沾染。

"朗吟看正好":正适合高声吟诵诗篇,

# 朗吟:高声吟诵。

"惆怅又西倾":可惜月亮又西沉,只给人们留下满腹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是唐代诗人刘得仁创作的五言律诗。诗的首联体现中秋赏月习俗的广泛,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憧憬;颔联体现出对中秋月难得一见的珍视。颈联描绘露水洗净尘埃、月光润泽万物之景,凸显中秋之夜的清新美妙。尾联既体现对美好事物的不舍,也暗含对时光流逝、无法挽留的无奈与慨叹。全诗借对中秋明月的描写,抒发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珍视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营造出纯美的诗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刘得仁(?~?),唐代诗人。名一作德仁。长庆中即以诗名,历文、武、宣三朝,兄弟皆居显位,独以苦心为诗,出入举场二十余年,终无所成。刘得仁与贾岛、顾非熊、丁居晦等交游酬唱,以诗显名。他擅长五言律诗,诗中多有对隐逸时所见景色的描写,寄托人生不得志的淡淡愁思。其诗风清奇僻苦,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赞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代表作品有《宣义池上》《泾川野居晚望》《宿僧院》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中秋明月的五言律诗,描绘了中秋之夜露洗尘埃、月光润泽万物的清新美好之景。既展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向往与珍惜,又抒发了对美好易逝、时光流逝的惆怅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首联“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开篇即点题,直言尘里尘外的人们都期盼中秋夜的明月,简洁直接地引出主题。正面描写:颈联“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以直白笔触正面刻画中秋月色。“露洗微埃尽”从微观视角着笔,以“洗”字形象写出月光(借“露”为载体)洁净无尘的特质,仿佛将空气中的细微尘埃逐一涤荡;“光濡是物清”则从宏观层面铺展,用“濡”字勾勒月光如流水般浸润万物的动态,使天地间一切景物都笼罩在清澄明净的光影中。直抒胸臆:尾联“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以“惆怅”直接抒发对明月西倾、美好易逝的遗憾,将留恋时光的情感直白道出,深化诗歌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开篇点题,直言尘俗内外的人们都期盼在中秋之夜一睹明月芳容,既体现赏月习俗的全民性,又奠定对美好事物的共同期待基调。颔联“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紧承首联,解释人们为何对中秋月格外珍视。因一年仅有一次,故生怕云雾遮蔽月光,将珍惜之情与担忧之意自然融合。颈联“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正面刻画月色:露水洗净尘埃,月光润泽万物,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中秋夜澄明洁净的图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清美之境。尾联“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先写面对良辰美景的陶醉,高声吟诵、沉醉其间,后笔锋一转,叹明月西沉、美好易逝,以“惆怅”二字收束,将留恋时光、慨叹无常的复杂情绪推向深处,深化全诗意境。

4. 作品点评

《中秋》颇具个性特色,语言浅白却工巧耐读。首联与颔联以自然随意的笔调,勾勒出人们对中秋明月的期待之情,风格质朴,不事雕琢。颈联却对仗工整,“洗”“濡”两个动词极具锤炼之功,前句从微观角度细腻描绘,后句从全局视角铺陈渲染,将月明之夜的清新之感生动展现于纸上。诗人在朗朗月光下“朗吟”,恰似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具。无奈“惆怅又西倾”,终究难逃“好景不常”的遗憾。但人世间的诸多事物,不正是因这份遗憾,才更显珍惜之重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岛《即事》

下一篇:唐·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