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烟景绿":雨后原野一片翠绿,烟景渺茫,
"晴天散余霞":晴空里余霞像一幅幅绮锦。
# 余霞:落日晚霞。
"东风随春归":东风跟随春姑娘回来了,
"发我枝上花":催开了我家的鲜花。
"花落时欲暮":现在正是花落日暮的时候,
"见此令人嗟":真是让人嗟叹不止。
# 嗟:表示感叹,忧伤。
"愿游名山去":我想去游名山大川,
# 名山:天台山。
"学道飞丹砂":找仙人学道炼丹砂金丹。
# 丹砂:又名朱砂、辰砂,古时道家为追求长生炼丹的产物。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借景抒情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傍晚,山中翠绿的烟景与天空残余的晚霞,东风拂来,枝头花开,后又呈现花落暮春之景。诗人通过这些景色变化,营造出一种从生机勃勃到略带惆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喜爱,因春去花落而感慨时光易逝,进而萌生远离尘世,去名山学道炼丹,寻求精神超脱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诗人通过描绘雨后翠绿的山林、晴天的晚霞以及东风催花的美景,抒发了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反衬:乐景衬哀情,“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用先前春景的明媚、花开的绚烂,衬托出此刻花落象征的时光迟暮、生命短暂,强化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的嗟叹之情。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描绘了雨后山林的独特景致。“烟”字宛如神来之笔,生动勾勒出雨后初晴,山间水汽氤氲、朦胧缥缈之态,整个山林在这烟雾笼罩下,愈发显得葱郁翠绿,仿佛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而“晴天散馀霞”则捕捉到晚霞在晴空中由盛而散的动态瞬间,那变幻的色彩与光影,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聚焦于枝头。东风携着春的气息归来,仿佛带着神奇魔力,催开了满树繁花。此句妙在一个“发”字,赋予东风以生命与活力,让读者仿若能看到花朵在东风轻抚下,层层舒展、竞相绽放的热闹场景,成为描写春景的千古佳句。五、六句“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诗意陡然一转。暮色渐浓,花朵凋零,时光的流逝在这一景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面对此景,不禁发出深深的嗟叹,感慨时光匆匆,人生亦如这花期,美好总是短暂,盛极必衰,往昔的辉煌与眼前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诗的结尾“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直白地表达出诗人的内心向往。在目睹时光变迁后,李白渴望摆脱世俗纷扰,投身名山,求道炼丹,追求一种超凡脱俗、长生久视的生活。这一愿望的背后,是他对现实中抱负不得施展的无奈与失望。
上一篇:唐·惠能《偈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汪遵《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