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 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明镜亦非台":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 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是四大皆空,
"何处染尘埃":到哪里染上尘埃?
# 尘埃:指世俗的杂念。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禅偈诗。阐释了万物性空、心性本净的佛学真谛,破除了对修行形式与染净对立的执着,彰显了顿悟法门超越二元、直指本心的终极智慧。
2. 分段赏析
“菩提本无树”此句直接否定了将“菩提”(觉悟)具象化为“树”的认知。一个“无”字,犀利地破除对觉悟境界外在形相的执着,直指佛性本体无形无相、不可名状的超越性本质。这并非否定觉悟本身,而是强调真正的觉悟不依附于任何具体形象或物质载体。“明镜亦非台”此句进一步破除对修心载体的执着。“明镜台”在佛教(尤其北宗渐修观)常喻指清净的心性,需时时拂拭(修行)。一个“非”字,彻底消解了将心性视为固定、可修护之“台”的观念。它指出心性本然清净,非是需外力维护的实体器物,其本质亦为空灵不实。“本来无一物”此句(现存通行本)将否定推向极致,以“本来”二字点明宇宙万法的究极实相,自性本空。“无一物”并非指绝对的空无,而是揭示一切现象(包括“菩提”、“明镜台”乃至“尘埃”)皆因缘和合,无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性(空性)。此句从根本上瓦解了“能修”与“所修”、“清净”与“染污”等二元对立的基础。(注:敦煌古本此句为“佛性常清净”,强调本具清净佛性,与“无一物”侧重不同但核心精神相通,皆破执著。)“何处染尘埃?”此句以反诘作结,是前三句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既然觉悟无形、心性非实、万法本空(或佛性本净),那么能染的“心”(主体)与被染的“尘埃”(客体)皆是虚妄分别的概念,其对立本身即不成立。一个“何处”的反问,强有力地表明:在彻见空性(或本净佛性)的究竟境界中,根本不存在一个实有的“染污”可以发生或需要清除。此句彻底超越了神秀偈中“拂拭尘埃”的渐修框架,彰显了顿悟法门“心性本净,烦恼本空”的究竟智慧。
上一篇:唐·杜甫《冬日有怀李白》
下一篇:唐·李白《落日忆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