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màn
xìng
jiǔ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yáng
liǔ
ruò
niǎo
niǎo
qià
shí
ér
yāo
shuí
wèi
zhāo
lái
zuò
kuáng
fēng
wǎn
duàn
zuì
cháng
tiáo

译文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随风轻轻摆动的细长柔软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逐句剖析

"隔户杨柳弱袅袅":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随风轻轻摆动的细长柔软枝条,

# 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隔户:一作户外。隔着门墙。

"恰似十五女儿腰":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 恰似:恰如。

"谁谓朝来不作意":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

# 不作意:没注意。,朝:早晨。,谓:说。

"狂风挽断最长条":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 挽断:折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围绕诗人对早春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自身不得志的感慨。诗中先描绘出隔户杨柳袅袅如少女细腰的柔美姿态,展现早春景色;后笔锋一转,写狂风将杨柳最长的枝条挽断,借此暗喻自己虽有壮志,却因现实社会的阻碍而无法施展,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愁绪,同时也蕴含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夏之交,此时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在经历了长期的漂泊与动荡后,暂居于此的杜甫,对生活与自然有了新的观察与感悟,从而创作了这组《绝句漫兴》,此为其中第九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又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早春时节隔户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以及被狂风折断枝条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苦与无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杨柳柔弱细长的枝条比作十五岁少女的细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杨柳的婀娜之态,给人以直观的美感。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杨柳被狂风折断枝条的遭遇,暗指自己在社会现实中不得志,无法施展抱负,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上两句:“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诗人以细腻笔触,从视觉角度描绘出杨柳的形态,运用比喻手法,将杨柳的柔美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出早春杨柳的生机与妩媚。下两句:“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诗人由景生情,以反问起笔,指出看似不经意间,狂风却无情地将杨柳最长的枝条折断。表面写杨柳,实则借杨柳的遭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与其二意相似,……“弱袅袅”、“女儿腰”,老人语,却自风致。

明王嗣奭《杜臆》

# 自春入夏,所咏花木禽鸟,俱随时托兴者;独柳色夏青,而仍经摧折,故感慨终焉。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与“手种桃李”章不同,乃好物不坚牢之意,盖以自况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景云《画松》

下一篇:唐·杜牧《送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