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sōng

朝代:唐作者:景云浏览量:2
huà
sōng
zhēn
sōng
shù
qiě
dài
xún
céng
zài
tiān
tāi
shān
shàng
jiàn
shí
qiáo
nán
pàn
sān
zhū

译文

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逐句剖析

"画松一似真松树":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

"且待寻思记得无":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 :犹么,疑问词。,寻思:思考,想想。

"曾在天台山上见":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

#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石桥南畔第三株":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 畔:旁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画松》是唐代诗人景云创作的题画诗。此诗以问答形式展开,前两句设问画中之松与真实松树的相似性,引发观者思考;后两句通过回忆天台山石桥南畔的第三株古松,将艺术想象与自然实景相勾连。全诗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突破传统题画诗单纯摹写形似的局限,将艺术创作与自然观察融为一体, 寥寥数语间顿现画中松的精妙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诗僧景云的一首题画诗,创作时间已不可考。松树作为绘画意象,常见于唐代的山水画与人物画中,且逐渐获得独立成画的地位,反应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诗歌描写了画家笔下的松树,借回忆天台山石桥南畔的第三株松树,将画中物象转化为记忆中的真实存在,既赞颂了画师技艺的精妙绝伦,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的前两句“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写“画松”,后两句“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转写“天台山所见”的真实经历。将画中虚景与记忆中的实景交织,以虚写实,赋予画作以真实存在感。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揭示了优秀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往往鲜活生动,令人过目不忘。诗的首句恰是这种审美体验的凝练表达。面对画作,观者瞬间被其艺术感染力触动,由笔墨感知真实物象,堪称精妙绝伦的艺术创造。“一似”二字既传递出观者乍见时的惊诧,又暗含会心会意的欣喜,更透露出某种似曾相识的微妙感受。由此,观者进入鉴赏的第二层次,开始调动生命体验进行联想与体悟。他陷入沉思自问:“且待寻思记得无?”真正的艺术鉴赏需要全身心投入,必须深入作品内核方能领会真谛。“且待寻思”正说明审美活动具有渐进性特征,必须经过反复品鉴体察,方能在某个瞬间豁然贯通。后两句“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当画中意境与观者的生命经验产生共振,当观者真正领悟到作品的精神内核时,便获得了艺术鉴赏的深层愉悦。这近乎另一种形式的顿悟。表面上描绘画松逼肖真松,甚至指认为某处实景,看似具体可感;实则未亲历“天台访石桥”者,终究难以想象此松形貌,看似抽象难解。但细加体味,松树的苍劲风姿已隐现其中。这是通过天台石桥的特定空间语境暗示出来的:天台山以奇崛著称,石桥又是登临必经之处,那"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独特神韵已通过地理坐标得以彰显。由此也暗含了画境的特质,这正是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精妙体现。

4. 作品点评

诗中描绘画松的逼真之态,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的细节时,又显得有些过于坐实。事实上,“天台”“石桥”在唐代诗歌中常被视作奇境胜地的代称,使用十分普遍,此诗中的相关描写未必是如实写照。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属于以实事虚用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为题画诗,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如“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王安石咏松诗句)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又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感觉。

现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周啸天

# 绝句篇法:首句起:“画松一似真松树,待我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元范梈《木天禁语》

# 末二语有野意,自是僧家语致。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口头浅语,便成天然奇句。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太白、龙标外,(绝句)人各擅能。有一口直述,绝无含蓄转折,自然入妙,如……“画松一似真松树,待我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此等着不得气力、学问,所谓诗家三昧,直让唐贤独步。宋贤要入议论,着见解,力可拔山,去之弥远。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

# 一气承接如话,不惟工于赞画,连追想神情,声口俱活,极明快,却有蕴藉风味。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前辈以此诗一气浑成,不加斧凿,为唐人绝句所难,是矣。只是绝句之妙,不尽在此。此诗枯淡得妙,正如画家以枯木竹石见长,亦是各家数耳。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

《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下一篇: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