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jiàn
qīng
·
·
cháng
xiāng

朝代:宋作者:张辑浏览量:1
shān
qíng
shuǐ
qíng
yáng
liǔ
fēi
huā
chūn
qíng
zhēng
shān
cháng
duǎn
tíng
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yín
dào
jiāng
nán
chéng
jiāng
nán
shān
jiàn
qīng

译文

山是无情的。水也是无情的。一路之上,我穿过杨柳飞花的迷蒙,从春雨纷纷到天晴。征路遥遥,我的衣衫不知磨破了几件,就这样走过了一个驿亭又一个驿亭。计划着一步一步地走。重又一步一步地前行,就这样孤孤单单地四处漂泊。一路吟咏到江南,不知走了第几程。不是我的双脚会认路,而是越往江南方向走,山越青。

逐句剖析

"山无情":山是无情的。

"水无情":水也是无情的。

"杨柳飞花春雨晴":一路之上,我穿过杨柳飞花的迷蒙,从春雨纷纷到天晴。

"征衫长短亭":征路遥遥,我的衣衫不知磨破了几件,就这样走过了一个驿亭又一个驿亭。

# 长短亭:过了一亭又一亭,这里指路途遥远。

"拟行行":计划着一步一步地走。

# 行行:不停地前行。,拟:打算。

"重行行":重又一步一步地前行,就这样孤孤单单地四处漂泊。

# 重行行:指旅人行踪不定,四处漂泊。

"吟到江南第几程":一路吟咏到江南,不知走了第几程。

"江南山渐青":不是我的双脚会认路,而是越往江南方向走,山越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渐青·寓长相思》是宋代张辑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清雅疏朗之笔触,将羁旅行役中的孤独落寞之情娓娓道来。此词以“行”为脉络,上片写山水的无情与征途的孤寂,“山无情,水无情”以拟人化自然反衬离人愁绪,“杨柳飞花春雨晴”以明丽春景反衬“征衫长短亭”的萧瑟,形成冷暖对照;下片以“拟行行,重行行”的复沓句式强化旅途的漫长艰辛,以“江南山渐青”的渐变意象收尾,在山水由枯转青的动态中,暗含对归乡的期待与时间流逝的怅惘。全篇虽篇幅短小,却字字含情,意境清幽,读来令人心生共鸣,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张辑(1180?~1236?),南宋词人。字宗瑞,号东泽,籍贯鄱阳(今属江西)。生于官宦之家,却生活贫困,亦不务世事,不入仕途。身体瘦弱,如不胜衣。喜吟咏,善弹琴。张辑的词作内容多寄情山水,抒发人生志趣,学北宋词人贺铸,喜欢另外创立新的词调名称,往往取词中得意之句,将调名改换。诗法得自姜夔,词风亦近。词作如《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念奴娇·嫩凉生晓》等。其著有词集《东泽绮语》(又名《东泽绮语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役的词。此词描写离情别绪之哀愁。离别之景,若置于冷落清秋,已足令人惆怅满怀;而当杨柳依依、落花纷飞的春日里,这离愁别恨岂不更添几分苦涩,故而,眼中所见之山水,亦似被愁绪浸染,尽显无情之态。词中描写出离人跋涉于漫漫征途的身影,以及那与无尽行程相随相依、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山无情。水无情。杨柳飞花春雨晴。”词人以冷峻笔触勾勒江南山水,却暗将绵邈相思浸透于青峦烟雨、柳絮纷扬之间,将相思之情融于江南的青山绿水、杨柳飞花之中。

3. 分段赏析

“山无情。水无情。”此句匠心独运,运用拟人手法,将“山”“水”赋予冷漠无情的特质,仿佛它们是毫无情感的旁观者,冷眼看着人间悲欢离合。这一描写,以自然之无情反衬出离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无依。“无情”二字,不仅是对山水特质的刻画,更暗喻着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如同命运的巨轮,无法阻挡,与征人羁旅的无奈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漂泊路上的苍凉之感。开篇叠用“无情”,如重锤敲击,奠定了全词冷寂、凄凉的基调,为后文“征衫”“长短亭”所营造的孤寂氛围蓄足了势。“杨柳飞花春雨晴。”画面一转,呈现出一幅杨柳飘絮、落花纷飞,春雨初晴的明丽之景。然而,这看似美好的春日景象,却以乐景反衬哀情,愈发凸显出征途的萧瑟与落寞。视觉上,飞花如雪,纷纷扬扬;触觉上,春雨初霁,空气清新。这鲜活的春日感知,与开篇“无情”山水的死寂形成了强烈反差,仿佛是两个世界的碰撞。以春日的勃勃生机为切入点,为下文“征衫”“长短亭”所蕴含的离愁别绪注入了动态的矛盾张力,使情感更加复杂深沉。“征衫长短亭。”“征衫”一词,点明了主人公游子的身份,那件沾满风尘的衣衫,是他漂泊的见证。“长短亭”则象征着离别与远行,是旅途中的驿站,也是情感的驿站。短亭与长亭交替出现,不仅暗示了空间距离的不断延展,更让时间仿佛凝固,流逝得凝滞而沉重。以衣物与驿站的巧妙组合,将抽象的羁旅之苦具象化为一个个可触可感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游子在长亭短亭间辗转的身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拟行行。重行行。”叠用“行行”,生动地模拟出脚步的重复与停滞,仿佛能看到游子在旅途中机械地迈着步伐,却不知归期在何方。这一描写,强化了旅途的机械性与无望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拟”字用得极为精妙,暗示着游子内心的自我劝慰,然而这种劝慰却显得如此徒劳,暗藏着他内心深处对归期的迷茫与恐惧。以动词的循环往复,构建起一个情感的漩涡,将读者深深卷入其中,为下文“江南山渐青”的情感转折做了巧妙铺垫。“吟到江南第几程。”以“第几程”来量化旅途的距离,看似是在询问具体的行程,实则暗喻着心理距离的模糊与漂泊的无尽头。每一个“程”,都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也是一次心灵的煎熬。“吟”为虚写,是游子内心深处的心绪抒发;“江南”为实指,是具体的地域名称。虚实对照,强化了旅途的虚幻感,让人感受到游子在这漫漫征途中的迷茫与彷徨。从开篇的具象“征衫”到此处的抽象“程数”,为结尾的意象升华提供了坚实的逻辑支点。“江南山渐青。”“山渐青”以视觉的渐变,暗示着季节的推移,或许也暗示着游子心境从苍凉向希冀的微妙转化。江南那青翠的山水,既是地理空间上的抵达,也是游子内心深处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自然山色的生机盎然收尾,与开篇的“无情”山水形成了完美的闭环,构建起“无情—有情”的辩证哲思。在这看似矛盾的转变中,蕴含着人生的无奈与希望,让整首词在苍凉中透出一丝温暖,在孤寂中蕴含着对未来的期许。

4. 作品点评

此词之精妙,在于将满腔相思之意,悄然融入江南那如黛的青山、似碧的绿水,以及随风轻舞的杨柳飞花之间。如此一来,整首词便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又似一抹轻笼山水的淡青色烟雨,朦胧中透着无尽的韵味,令人回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辑《花自落·寓谒金门》

下一篇:宋·张辑《广寒秋·寓鹊桥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