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巫山下":昨夜在巫山下过夜,
"猿声梦里长":满山猿猴,连梦里都仿佛听到它们的哀啼。
"桃花飞绿水":桃花漂浮在三月的绿水上,
# 飞:漂浮。
"三月下瞿塘":我竟然敢在这时候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疾风将雨吹至南方,
# 吹去:吹至南方。,风:疾风。
"南行拂楚王":淋湿楚王的衣裳。
# 拂:淋湿。
"高丘怀宋玉":我在高高的山岗,怀念那宋玉,
# 高丘怀宋玉: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楚辞》:“哀高丘之无女。”王逸注:“楚有高丘之山。或云:高丘,阆风山上也。”旧说:高丘,楚地名也。《太平寰宇记》巫山县有高都山。《江源记》云:《楚辞》所谓巫山之阳,高丘之阻。高丘,盖高都也。宋玉,据《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高丘:高高的山岗。
"访古一沾裳":为什么给楚王写出那么美丽的文章,看到这古迹,让我热泪满眶。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宿巫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诗。描绘了诗人夜宿巫山下的所见所闻,营造了一种清幽、迷离的氛围,既体现了巫山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以及自身的羁旅愁情,展现出诗人在自然与历史面前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猿声”“桃花飞绿水”“雨色风吹去”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借这些景色抒发了诗人的孤寂、漂泊之感以及对历史的感慨。如“猿声梦里长”借猿声的凄厉,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的孤独惆怅。虚实结合:“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是实写眼前所见的春景和自己即将顺流而下的行程;“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则化用历史典故和传说,属于虚写,将现实与历史、神话相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用典:“南行拂楚王”运用了楚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高丘怀宋玉”则提到宋玉,借这些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也委婉地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某种暗示,增添了诗歌的含蓄美和艺术感染力。多感官描写:“猿声梦里长”是从听觉角度描写,让读者仿佛听到猿猴的啼叫声在梦中回荡;“桃花飞绿水”等句则是从视觉角度描绘景色,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相互配合,使读者更全面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和氛围。情景交融:诗歌将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融合在一起。如首联中,诗人将自己的羁旅愁思与梦中的猿声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尾联中,诗人的怀古之情与巫山的高丘之景相互映衬,使情感更加深沉动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倒叙手法开篇,点明昨夜宿于巫山的经历。“猿声梦里长”将听觉意象与梦境交织,既符合巫山多猿的地理特征,又借猿啼的凄厉营造孤寂氛围。“梦里长”三字巧妙,既指猿声在梦境中持续,又暗喻诗人因羁旅漂泊而难以安眠的怅惘。颔联笔锋一转描绘春日丽景:飘落的桃花与碧绿江水构成鲜明色彩对比,“飞”字赋予画面动态美感。“三月”点明时令,“下瞿塘”则暗含行程的推进。此联以乐景写哀情,明媚春光反衬出诗人前路茫茫的漂泊感。颈联将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交融。“雨色风吹去”既实写巫山风雨,又暗喻时光流逝;“拂楚王”化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的传说,以“拂”字暗示历史与现实的微妙联系,暗含对楚王荒淫的委婉批判。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怀古之情。“高丘”既指巫山地理特征,又暗含对宋玉《九辩》中“高丘之阻”的化用。“访古一沾裳”通过细节描写,将对宋玉怀才不遇的共情升华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泪水沾裳的动作成为情感的集中爆发点。
4. 作品点评
《宿巫山下》是李白行旅诗中的典范之作,通过巫山夜宿的独特视角,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沉思熔铸一体。诗人巧妙融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借神话传说暗喻历史兴衰,诗歌情感层次丰富,语言上呈现李白特有的豪放与细腻并存的风格。
上一篇:唐·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
下一篇:唐·李白《久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