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èng
lóu
西
lǎo
li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bàn
xiǔ
lín
fēng
shù
duō
qíng
rén
kāi
yuán
zhū
liǔ
cháng
qìng
èr
nián
chūn

译文

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开元年间栽种的一个弱柳,如今已是长庆二年的早春。

逐句剖析

"半朽临风树":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

# 临风: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多情立马人":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

# 立马:唐朱庆余《过旧宅》诗:“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

"开元一株柳":开元年间栽种的一个弱柳,

#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长庆二年春":如今已是长庆二年的早春。

#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勤政楼西老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绝。首句以“半朽”描画树,次句以“多情”形容人,结尾两句以“开元”和“长庆二年”交代时间跨度。全诗以柳写人,借景抒情。诗中蕴含了诗人对老柳的怜惜之情,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诗人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怆然动怀,情感深沉而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勤政楼得以重修。此诗创作于勤政楼重修之后的第三年。在勤政楼的西侧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所种,至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已在百龄上下,其时白居易已年逾五旬。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怆然动怀,因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勤政楼西老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描绘勤政楼西的一株老柳,将自身的情感与眼前的景象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生命老去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以勤政楼西的老柳为描写对象,通过描绘柳树的老态和自身的情感,将自身的情感与眼前的景象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象征:诗中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柳树的老态象征着诗人的暮年,将柳树象征为时间的见证者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整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临风立马的画卷,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而苍茫。诗的前两句以“半朽”二字勾勒老柳之态,以“多情”一词形容诗人之情,两者既形成鲜明对比,又巧妙交融,工整的对仗句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抑郁。在诗人看来,这株临风老柳似乎也因同病相怜,而特意摆动它那多情的长枝,以挽留这位偶遇的老人。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开元”和“长庆二年”交代时间跨度,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充,不仅点明了柳树的悠久年岁和诗人的已逝年华,更显露出诗人的匠心独运。这如同画卷上的题跋,悄然出现在画卷的一隅,使得这幅饱含情感且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景,愈发显得新颖而独特。这首诗将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体现出来。

4. 作品点评

此诗纯由对句组成,开篇即以“半朽”二字描绘老柳之姿,紧接着用“多情”一词刻画诗人之情。末尾两句,则以“开元”与“长庆二年”两个时间点,巧妙勾勒出漫长的时间跨度。全诗以柳喻人,寓情于景,笔触简练而意蕴深远,勾勒出一幅临风立马的生动画面。虽言语简短,却情感绵长,意境开阔苍茫,整体构思新颖独特,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语似率易,而“开元”、“长庆”四字中,寓无限俯仰悲感。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四句皆作对语,而不异单行,由于语气贯注也。首二句言勤政楼乃当日紫禁朝天之地,今衰柳临风,驻马徘徊,怆然怀旧。后二句言自开元至长庆,其间国运之隆替,耆旧之凋临,等于无痕春梦,剩有当年垂柳,依依青眼,阅尽沧桑。诗仅言开元之树、长庆之人,不着言诠,而含凄无限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下一篇:唐·李白《宿巫山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