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cóng
nán
míng
lái
wèi
quán
zhū
zhū
zhōng
yǒu
yǐn
biàn
chéng
shū
jiān
zhī
qiè
jiǔ
gōng
jiā
kāi
shì
huà
wéi
xuè
āi
jīn
zhēng
liǎn

译文

有客人从南方来,送给我一颗鲛人泪珠化成的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逐句剖析

"客从南溟来":有客人从南方来,

# 南溟:南海。

"遗我泉客珠":送给我一颗鲛人泪珠化成的珍珠。

# 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遗:问遗,即赠送。

"珠中有隐字":珍珠里隐约有字,

# 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欲辨不成书":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 书:即文字。

"缄之箧笥久":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

# 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缄:封藏。

"以俟公家须":等候官家来征求。

# 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公家:官家。,俟:等待。

"开视化为血":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

# 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哀今征敛无":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 征敛:犹征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客从》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围绕客人所赠的泉客珠展开,珠子最终化为血这一奇异情节贯穿始终。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泉客”象征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珠”象征劳动果实。从客人赠珠,到珠子有隐字,再到收藏珠子,最后珠子化为血,层层递进,深刻地控诉了残酷的剥削制度。此诗以寓言形式,巧妙地将现实与传说结合,言简意赅却内涵深刻,体现了杜甫诗歌关注现实、同情百姓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客从》是唐代诗人杜甫大约于大历四年(769年)在长沙所作。当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755年)已有十余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漂泊至湖南,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看到老百姓生活艰辛、饱受痛苦。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状以及自身的漂泊经历,次年,杜甫创作了此诗,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残酷剥削制度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表达了对残酷剥削制度的控诉,以及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借泉客珠化为血的故事,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血汗被无情榨取的社会现实。

2. 写作手法

象征:“珠中隐字”象征着百姓难以言说的苦难;“珠化为血”象征着在沉重赋税下百姓的血泪。表达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痛苦。

3. 分段赏析

首联“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诗人仿汉乐府民歌格式,巧妙地构建出一个虚构场景。“客”来自遥远的“南溟”,这一神秘的地点为诗歌增添了奇幻色彩。“遗我泉客珠”,特意选用“泉客珠”,正如赵次公所讲,此珠从泉客眼位所出,为后文寓意的表达埋下伏笔。这看似简单的赠珠情节,实则暗示着某种特殊的关联,仿佛是将百姓的苦难以珠子的形式传递过来,为全诗奠定了隐晦而深沉的基调。颔联“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是诗歌内涵的重要转折。“珠中有隐字”这一奇幻设定,运用象征手法,将珠子上难以辨识的隐字,比作百姓心中难以言说的隐痛。百姓在统治阶级的剥削下,内心的苦楚无法清晰表达,就如同这隐字一般,模糊却真实存在。“欲辨不成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与压抑,百姓的苦难难以诉诸文字,只能深深埋藏于心底,深刻地展现出他们在困境中的无力与悲哀。颈联“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从珠子的处置角度,深刻反映出百姓的无奈处境。“缄之箧笥久”,表明百姓将这珍贵的珠子长久收藏,然而“以俟公家须”又点明,收藏并非是为了保有,而是在等待着被公家征取的那一刻。这一行为生动地体现出百姓对官府征敛的顺从,他们深知自身的财物迟早会被夺走,却毫无反抗之力,只能默默等待,这种无奈与隐忍在诗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开视化为血”,将珍珠化为血的奇幻变化,与百姓的血汗相联系。珍珠本是珍贵之物,却化为鲜血,寓意着官家所征敛的财物,无一不是百姓血汗的凝结。“哀今征敛无”,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哀”字背后的沉痛不言而喻。百姓原有的财物已被剥夺殆尽,可公家的征敛仍无休无止,此时百姓已一无所有,却依旧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贪婪与残酷,以及百姓在这种压迫下的绝望与无奈。整首诗层层递进,通过巧妙的意象与含蓄的表达,将百姓的苦难与无奈展现得入木三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为急于征敛而发。上之所敛,皆小民之血,今并血而无之矣。“珠中隐字”,喻民之隐情,欲辨而不得也。

明王嗣奭《杜臆》

# 卢世㴶曰:《留花门》、《塞芦子》、“三吏”、“三别”、“二叹”,暨《客从南溟来》、《白马东北来》,纡虑老谋,补偏救弊,其情酸味厚,歌短泣长,而一唱三叹,蕴藉优柔,《三百篇》、《十九首》、苏、李、曹植、陶潜,上下同流,先后一揆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从“珠”上想出有“隐”字,从“泉客珠”上想出“化为血”。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下一篇:唐·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