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i
liù
jué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xìn
wén
zhāng
lǎo
gèng
chéng
líng
yún
jiàn
zòng
héng
jīn
rén
chī
diǎn
liú
chuán
jué
qián
xián
wèi
hòu
shēng

译文

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有了高超雄健的笔力,做文章时文思如潮、挥洒自如。当时( 唐朝 )的人讥笑庾信传下来的文章,以至于庾信都“害怕”他们了(主要是反话,讥讽讥笑他文章的人)。

逐句剖析

"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

# 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文章:泛言文学。,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人。

"凌云健笔意纵横":有了高超雄健的笔力,做文章时文思如潮、挥洒自如。

# 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

"今人嗤点流传赋":当时( 唐朝 )的人讥笑庾信传下来的文章,

# 嗤点:讥笑、指责。

"不觉前贤畏后生":以至于庾信都“害怕”他们了(主要是反话,讥讽讥笑他文章的人)。

# 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前贤:指庾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为六绝句(其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之手,其体裁为七言绝句。此诗绝非一般的诗作,从深层意义而言,它堪称杜甫在诗歌创作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高度凝练,更是其诗论体系的核心纲领。诗中所探讨的内容,紧密关联着唐诗在发展历程中诸多至关重要的理论性议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创作了《戏为六绝句》。当时诗坛论争焦点集中于如何评价庾信和初唐四杰。庾信距离唐代较近,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总结了六朝文学成就,其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诗化语言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有直接先导作用,因此是非毁誉易集中于他。初唐四杰不满“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主要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六朝艺术技巧、建立巩固今体诗体制,却遭“好古遗近”者以“劣于汉魏近风骚”攻击。杜甫为表达对这些文学现象的观点,创作了此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论诗。介绍了南北朝时期诗人庾信文章的特点,体现其晚年作品更加成熟,笔力雄健,文思纵横。同时,营造出一种对当时一些人随意贬低前贤现象的批判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庾信文学成就的赞美,以及对盲目否定前人的不良风气的讽刺。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庾信文章的价值与今人对其嗤点的态度进行对比。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有着极高的水准和长久的生命力;而今人却随意嗤笑点评他流传下来的赋,凸显出今人的无知和庾信文章的不朽。正衬:以“今人嗤点流传赋”的短视行为,衬托出庾信文章的卓越。通过描述今人对庾信的不当评价,更能体现出庾信文章历经时间考验的价值。用典:“不觉前贤畏后生”化用“后生可畏”的典故,表面上是说庾信若泉下有知,会觉得这些后生可畏,实则是反讽今人,他们自恃“后生”随意指责前贤,却不知自己的浅薄。

3. 分段赏析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前两句是对庾信文章的高度赞美。“老更成”指出庾信后期文章风格更加成熟,融合了南北文学之长,兼具刚健与绮丽。“凌云健笔意纵横”进一步描绘其笔力雄健,如凌云高耸,文章气势纵横奔放,意境开阔,展现出庾信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肯定了庾信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后两句笔锋一转,针对当下现象进行议论。“今人嗤点流传赋”描述当时一些人随意嘲笑、指责庾信流传下来的赋作,表现出这些人缺乏对前贤作品的尊重与正确认知。“不觉前贤畏后生”运用反讽手法,表面上说前贤会敬畏这些后生的评判,实则讽刺“今人”自不量力、盲目自大,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同时也委婉地告诫他们应虚心学习前贤的文学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燕台四首·春》

下一篇:唐·韩愈《琴操十首(其二·猗兰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