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头头白乌":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
# 头白乌:白头乌鸦,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乱,有白头乌万计集于朱雀楼。头,一作多,一作颈。
"夜飞延秋门上呼":夜暮了,飞到延秋门上啼呼。
# 延秋门:唐玄宗曾由此出逃。
"又向人家啄大屋":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
# 向:一作来。
"屋底达官走避胡":吓得屋内达官显贵们为避胡虏逃离了家。
# 胡:指安禄山军队。
"金鞭断折九马死":玄宗出逃,金鞭断折,御马累死,
# 九马:皇帝御马。,金鞭断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马快跑而金鞭断折。
"骨肉不待同驰驱":皇亲骨肉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 待:一作得。
"腰下宝玦青珊瑚":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佩和珊瑚,
# 宝玦:玉佩。
"可怜王孙泣路隅":可怜呵,他在路边哭泣哀呼。
# 隅:角落。
"问之不肯道姓名":询问姓名他不肯说,
"但道困苦乞为奴":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仆。
"已经百日窜荆棘":已在荆棘中逃窜百日,
"身上无有完肌肤":身上肌肤没有一处完整。
"高帝子孙尽隆准":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
# 隆准:高鼻。隆:一作高。准:音拙。,高帝子孙: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这里是以汉代唐。
"龙种自与常人殊":龙种自然与普通人不同风骨。
"豺狼在邑龙在野":豺狼在城称帝,龙却流落荒野,
# 龙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占据长安。邑:京城。
"王孙善保千金躯":王孙啊请保重千金之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不敢在大路边与你长谈,
# 临交衢:靠近大路边。衢:大路。
"且为王孙立斯须":暂且为你停留片刻相诉。
# 斯须:一会儿。
"昨夜东风吹血腥":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
# 东风吹血腥:指安史叛军到处屠杀。东:一作春。
"东来橐驼满旧都":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 橐:一作骆。
"朔方健儿好身手":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
# 朔方健儿好身手:指唐将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叛军大败的事。
"昔何勇锐今何愚":昔日勇猛如今为何愚鲁。
"窃闻天子已传位":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
# 窃闻天子已传位:天宝十五载(756年)八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天:一作太。
"贤德北服南单于":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 贤:一作圣。
"花门剺面请雪耻":花门回纥割面请求雪耻,
# 剺面: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诚意。这里指回纥坚决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花门:即回纥。
"慎勿出口他人狙":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 狙:伺察,窥伺。
"哀哉王孙慎勿疏":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
"五陵佳气无时无":五陵王气终会重振邦族。
# 无时无:时时存在。,佳气:兴旺之气。,五陵:五陵原,以西汉王朝在该地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此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破、唐玄宗仓皇出逃、王孙贵族流离失所的惨状,展现了战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王孙遭遇的悲悯同情,以及对国家乱极将治的期望和对大唐中兴的坚定信念。
2. 写作手法
夸张:“金鞭断折九马死”一句中,以“金鞭断折”“九马累死”夸张地表现唐玄宗出逃时的急迫与狼狈,凸显战乱下皇家逃亡的慌乱不堪,暗示局势已到崩溃边缘。
3. 分段赏析
前六句“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诗的开篇以“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等景象,营造出一种阴森、不祥的氛围,暗示了战乱即将来临。“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进一步描绘了达官贵人在战乱前的惊恐逃亡,为下文王孙的流落做了铺垫。“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生动地写出了唐玄宗出逃时的狼狈与匆忙,连自己的骨肉都无法顾及,突出了局势的危急。接下来六句“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孤独、可怜的王孙形象,他虽有着尊贵的身份,却在战乱中流落街头。“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体现了王孙们在战乱中的恐惧和无奈,他们不敢暴露身份,只求能够生存。“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进一步强调了王孙们所遭受的苦难,他们在荆棘丛中逃窜了很长时间,身体也伤痕累累,让人不禁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同情。最后十六句,“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表明王孙们有着高贵的血统。“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将安禄山叛军比作豺狼,将唐宗室子孙比作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局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王孙的关切和叮嘱。“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体现了诗人的谨慎,在危险的环境中,不敢与王孙过多交谈。“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描绘了长安城中的血腥和混乱,暗示了叛军的残暴。“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对唐朝军队的表现表示惋惜和不解。“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传达了一些关于朝廷的消息,同时提醒王孙要谨慎言行。“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则表达了诗人对大唐中兴的希望,相信唐朝的气运仍在。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古朴典雅,充满苍劲古拙的韵味,诗中展现出雄浑壮阔的气魄。诗人将自己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景象与感受融入笔端,写景抒情皆源自真实经历,故而情感真挚深沉,极易引发读者共鸣。其叙事简洁流畅,干净利落;口吻质朴自然,如话家常。无论是表达对王孙的悲悯之情,还是描绘对话场景、抒发个人见解,亦或是寄托对未来的殷切期望,皆刻画细腻、真挚诚恳,无不入木三分。这也正是杜甫诗作被赞誉为“诗史”的重要原因,以诗歌实录历史,尽显时代沧桑。
# 通篇哀痛顾惜,潦倒淋漓,似乱似整,断而复续,无一懈语,无一死字,真下笔有神。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世之为写情事语者,苦于不肖,唯杜苦于逼肖。画家有工笔、士气之别,肖处大损士气。此作亦肖甚,而士气未损,较“血污游魂归不得”一派,自高一格。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观子美此诗,可谓心存社稷矣。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乱世惟富贵尤难全。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刘云:起以童谣,省叙事处(“长安城头”四句下)。刘云:忠臣之尽心,仓卒之隐语,备尽情态(“哀哉王孙”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子美七言歌行......如《哀王孙》,《哀江头》等,虽稍入叙事,而气象浑涵,更无有相类者。
《诗源辨体》
# 《兵车》、《王孙》二起语,至高至古,不摹古而自合,盖《风》《骚》之遗意也。
明邢昉《唐风定》
# 谭云:邂逅王孙,惓惓有情,写得可歌可泣。钟云:看他仓卒,叙致有节奏。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蒋一梅曰:首句,头下另安一头,奇。吴山民曰:“身上无有完肌肤”以上,发自忠悃,故叙得痛切。“豺狼在邑”二句,语健而古。周启琦曰:两“慎勿”,殷勤厚语。陆时雍曰:深情苦语。又曰:《哀王孙》、《哀江头》去繁就简,语归至要。观其分布起伏,有断崖千里之势。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古致错落,硱硱粼粼。屡唤王孙,一唤一哀,几于泣涕如雨矣。
清黄周星《唐诗快》
# 至如杜之《哀王孙》,终篇一韵,变化波澜,层层掉换,竟似逐段转韵者。七古能事,至斯已极,非学者所易步趋耳。
清叶燮《原诗》
# 工部之《哀王孙》、《哀江头》,其工部之《风》乎!
清宋徵璧《抱真堂诗话》
# 末一段,化用咏叹法,笔笔开摆。先着“不敢”二句,有添毫之妙。“东风”、“橐驼”,惕以贼形也。“健儿”“何愚”,追慨失守也。“窃闻”四句,寄与不久反正消息而戒其勿泄,慰之也。“慎勿疏”,申戒之;“无时无”,申慰之也。丁宁恻怛,如闻其声。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蒋云:见其宝玦尚存,故疑为王孙;问其姓名不得,又因见“龙准”而断为高帝之子。叙次语意曲折。张云:数语形容奔驰困辱之状殆尽(“已经百过”二句下)。险极恨处,写二句(“朔方健儿”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提得笔起,放得笔倒,才是书家;撇得出去。拗得入来,方为作者。王右军字字变换,提得起,放得倒也;杜上部篇篇老成,撇得出,拗得入也。显而易见者、右军《兰亭序》、工部《哀王孙》。世人习于闻见,不肯细心体认耳。
清薛雪《一瓢诗话》
# 工部七古,选本颇尽其精华,余则启韩、欧一派,可以缓读。前人学前人,亦只能得其中等之作,再加以自家心胸学问以变化之。如《哀王孙》等作,虽韩亦不能得其妙,所谓各人有各人独至处。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 是乐府体,故起用比兴。“高帝子孙”六句,笔头提得起,尤佳在一句一转,曲尽贼中相逢心胆俱怯光景。结处勉励得体。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上一篇:唐·李白《古意》
下一篇:唐·上官昭容《彩书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