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崚嶒竦处尊":华山群峰耸峙,其最高峰像一位长者,
# 竦处:高崇之处。,崚嶒:高耸突兀。一作危棱。,西岳:华山。
"诸峰罗立如儿孙":其他诸峰宛如儿孙罗立在身边。
# 如:一作似。,罗立:分布。立:一作列。
"安得仙人九节杖":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节杖,
# 九节杖:《列仙传》载,王烈授赤城老人九节苍藤竹杖,拄此杖而行,马不能迫。
"拄到玉女洗头盆":拄着它一路飞行到达明星玉女的洗头盆前?
#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臼,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
"车箱入谷无归路":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
# 归:一作回。,箱: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
"箭栝通天有一门":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
# 一门:华山上有南天门,“一门”应指此。,箭栝:箭的末端。栝:一作阁,一作阙,一作筈,按韵会,栝与筈括俱通。
"稍待西风凉冷后":待到秋风送爽之后,
# 西:一作秋。
"高寻白帝问真源":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 真源:成仙之道。,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描绘了西岳华山的雄伟尊崇,诸峰罗列如儿孙簇拥,又借“仙人九节杖”“玉女洗头盆”等神话,展现对攀登华山的向往,还描述了华山车箱入谷无路、箭栝通天有门的险峻。通过这些景象,体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后的徬徨,以及欲借登顶华山求仙问道,来排遣内心苦闷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拟人:“西岳崚嶒竦处尊”,一个“尊”字将华山拟人化,赋予华山以崇高的地位,生动地写出华山的雄伟和令人尊崇的气势。比喻:“诸峰罗立似儿孙”,把华山周围的众多山峰比作儿孙环绕,形象地描绘出诸峰围绕华山的态势,凸显华山的主峰地位。想象:诗人渴望拥有“仙人九节杖”,拄着它去到“玉女洗头盆”,通过对神奇仙杖和奇幻地点的设想,拓宽了诗歌意境,增添了浪漫色彩。融情于景:诗中描绘西岳华山“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的雄伟壮观之景,寄寓了诗人对华山的崇敬与向往之情。
3. 分段赏析
“西岳崚嶒竦处尊”:从炼字角度,“尊”字为诗眼,生动写出华山的崇高威严。形象塑造上,赋予华山以受人尊崇的地位,展现出华山在诗人心中的敬重感,也体现出诗人仰望时虔诚的态度。“诸峰罗立似儿孙”:表达技巧上,运用比喻,将华山周围诸峰比作儿孙环绕,生动描绘出山峰的分布态势。内容主题上,既写实又融入独特感受,使华山更具人情味,也暗示诗人对华山主峰地位的尊崇。“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运用浪漫主义想象和神话典故,“安得”一词表现出诗人想登山却难以实现的无奈。这种无奈就如同其报国无门的心境,借登山之愿难酬,含蓄抒发内心的郁闷。“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语言风格上,巧妙嵌入地名,自然流畅。内容上,描绘出华山山路的险峻难行,同时也借登山计划难以实施,暗喻自己抱负无法施展,只能空自盘算的处境。“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表达技巧上,融情于景。情感主旨上,诗人借设想秋凉后登山求仙问道,抒发内心的忧愁苦闷,以及对解脱的渴望,深沉的感慨溢于言表,也在山水描写中蕴含了人生哲理。
4. 作品点评
杜甫的《望岳三首(其二)》别具特色。在文学地位上,此诗是杜甫望岳系列作品之一,与早期望东岳之作相互映照,展现其创作的不同阶段。从写作特色看,诗中对西岳华山“崚嶒竦处尊”的险峻刻画细致,借“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等句,以奇险之景烘托出华山的独特风貌。诗人融入求仙访道的思绪,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与早年望东岳时的壮志豪情相比,这首诗的气势由磅礴转为内敛,境界从阔大转向幽深,生动呈现出诗人情感的演变轨迹,也从侧面反映出旧时代人才理想追求变化中的无奈与悲剧。
# “玉女洗头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节杖”引起,能化俗为妍,而句法更觉森挺。
清黄生《杜诗说》
# 奇(“诸峰”句)。语语是望岳,笔力苍老浑劲,此种气候极难到。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真雄,真浑、真朴,不得不说他好!无一句不是望岳。似歌行(“安得”二句)。不必至其处,自知力写景真话(“车箱”二句)。厚力(末句)。
明钟惺《唐诗归》
# 自是奇句(“诸峰”句)。同一望岳也,“齐鲁青未了”,何其雄浑;“诸峰罗列似儿孙”,何其奇峭!此老方寸间,固隐然有五岳。
清黄周星《唐诗快》
# 乾元戊戍,公为房琯事,出为华州司功。作是诗,应在是时。薄宦不得遂意,托于遐举,其殆有去志乎?明年去官入蜀。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无一句移得岱宗、嵩、衡。“无归路”、“有一门”,一重一掩,或暗或明,方足处下窥高真景。上承“到”字,下起“寻”字,亦非常生动(“车箱”二句)。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望岳》此拗格第一。“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列似儿孙”,笔势自上压下。“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自下腾上,才敌得住;不对,所以有力,若移五、六在此,便软。此是格拗,不是句拗,唐人多有之。望岱、华、衡,笔势皆与之配,此是他气魄大,非才华学力所能到。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遂无一字忧人,苍老浑劲,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昔元好问记秦现《春雨》诗曰:“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诗人不识大家气象,争柔斗葩,气萎体瘵,诵此宁不变色。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从贬斥失意,写“望岳”之神,兼有两意:一以华顶比帝居,见远不可到;一以华顶作仙府,将邈焉相从。盖寄慨而兼托隐之词也。笔力朴老。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上一篇: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下一篇:唐·李瀚《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