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éi
píng
hòu
sòng
rén
běi
guī

朝代:唐作者:司空曙浏览量:2
shì
luàn
tóng
nán
shí
qīng
běi
huán
xiāng
shēng
bái
jiù
guó
jiàn
qīng
shān
xiǎo
yuè
guò
cán
lěi
fán
xīng
宿
guān
hán
qín
shuāi
cǎo
chù
chù
bàn
chóu
yán

译文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逐句剖析

"世乱同南去":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

# 同:一起。

"时清独北还":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 独北还:独自北归家园。,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他乡生白发":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

"旧国见青山":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 旧国见青山:意谓你到故乡,所见者也惟有青山如故。旧国:指故乡。

"晓月过残垒":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

# 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过:经过。

"繁星宿故关":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 宿:露宿。

"寒禽与衰草":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

# 衰草:枯草。

"处处伴愁颜":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 愁颜:悲苦愁颜。,伴:伴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贼平后送人北归》是唐代司空曙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半忆安史之乱时与友人一同避乱南逃,战乱平定后送友人独自北归,感慨岁月中两人辗转他乡已生华发,战后故乡残破,唯青山依旧;后半想象友人归途中早行晚宿,所见唯有寒禽衰草。全诗既表惜别之情,又曲折抒发故国残破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司空曙(720?~790?),唐代诗人。字文明,一说字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一说今北京西)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年赴京应试不第,安史乱中避地南方,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累官左拾遗。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或寄意幽远,或直抒哀愁,风格婉雅闲淡,语近性情,长于五律。司空曙还有不少赠别、交游的作品,工于造句,深于述情,名篇有七绝《江村即事》。代表作品有《田家》《喜外弟卢纶见宿》。著有《司空文明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值安史之乱刚终结。这场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的战乱持续八年,导致百姓颠沛流离。据考,司空曙为广平(今河北或北京一带)人,其家乡正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乱起不久,司空曙便避祸南方,待战乱初平,送一同避难的友人北归时写下此诗。至于作者为何在乱后仍滞留南方,已难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酬赠诗。诗歌介绍了安史之乱时与友人同逃南方,战乱平定后友人独自北归的情景,描绘了友人途中将经过的残垒、故关以及寒禽衰草等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意,也表达了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世乱”与“时清”形成时间对比,前者是战乱逃亡的动荡,后者是平定后的相对安定;“同南去”与“独北还”形成人物境遇对比,诗人与友人曾一同南逃,如今友人独自北归,而自己仍滞留他乡,以“独”字凸显孤独感与命运反差,强化离别的悲戚。虚实结合:“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晓月”“繁星”通过时间推移,勾勒早行晚宿的旅途艰辛;“残垒”“故关”“寒禽”“衰草”等意象,虚写战乱后的荒芜破败,虽未直接描写现实,却以想象之景传递出对故土疮痍的悲痛。借景抒情:“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以“寒禽”“衰草”等冷色调景物,渲染战乱后萧瑟、凄凉的氛围;“伴愁颜”将景物人格化,表面写友人途中所见之景皆含愁绪,实则借景抒发诗人对乱世的哀伤、对家国残破的忧思,情景交融。首尾呼应:首联“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与尾联“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呼应。首联以“世乱”“独”奠定战乱中的孤独悲戚基调,尾联以“寒禽”“衰草”等衰败景象和“愁颜”收束,既呼应首联“世乱”根源,又将个人离愁扩展为战乱后的普遍哀愁,情感与主题形成闭环,强化乱世创伤的持续性与广泛性。双关:诗句:“他乡生白发”,“生白发”表面指诗人在异乡因岁月流逝而生出白发,暗含双关:一是借“白发”象征因战乱导致的家国之愁深重(愁绪催白头发),二是用“生”字暗示从战乱开始到结束的漫长时间(九年离乱催生出白发),以生理特征的变化双关“愁深”与“时久”,将个人遭际与时代乱离熔于一炉。

3. 分段赏析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以简明笔触交代送友北归的缘由,倾诉自身不得还乡的隐痛。安史之乱爆发时,司空曙与友人一同南逃避难,待天下初定,友人得以北返,自己却仍滞留异乡。一个“独”字意蕴深沉:既写友人孤身返程的形单影只,亦道尽诗人独留南方的怅惘,无限悲戚尽在其中。“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蕴含双重况味。“生白发”既状写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重绵长,亦暗指战乱持续之久(从755年至763年,历时九载)。“见青山”则是诗人的悬想:友人回到故乡,或许只能见到废墟一片,唯有青山依旧。此联打破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在第二联便完成“承”与“转”的过渡,章法上别开生面。“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转而聚焦友人归途。“晓月”“繁星”以时间流转为线索,勾勒友人早行晚宿的旅程;“残垒”“故关”等意象,尽现战后故地的残破荒凉,恰如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所言,“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延续虚写手法,进一步想象友人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以“寒禽”“衰草”等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意象,暗喻乱世给人带来的悲凉;直言“愁”无处不在,既写友人归途中的孤寂忧思,亦暗含自身未归的愁绪,与开篇两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笔法凝练。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酬赠诗,在“大历十才子”作品中颇为常见,然多数此类题材诗作思想平庸、艺术乏力且缺乏真情。此诗却独辟蹊径,借送友人北归的离愁,勾勒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将个人送别的伤感情愫,升华为对时代沧桑、民族苦难的深沉慨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中唐雅调。颔联甚不费力,甚不浅促。观其结句,犹不免有悲伤之意,其与《诗经》“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同一用意。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刘文房《穆陵关作》独三、四两语居胜;全首雅润,尚不及此篇。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此与“旧时闻笛泪”一章,悲调自饶神韵,不必深远。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四语与“残阳见旧山”同妙(末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赵鸾鸾《檀口》

下一篇:唐·杜甫《望岳三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