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如翔鸾月颊光":马头像飞翔的鸾鸟,月形的面颊泛着光泽,
"背如安舆凫臆方":脊背像安稳的轿子,野鸭般的胸脯方正宽阔。
"心知不载田舍郎":心里清楚这匹马不会载着农家子弟,
"犹带开元天子红袍香":身上仿佛还带着开元天子红袍的香气。
"韩干写时国无事":韩干绘制这幅画时国家太平无事,
"绿树阴低春昼长":绿树浓荫低垂,春日白昼漫长。
"两髯执辔俨在傍":两个留着胡须的人手持缰绳,庄重地站在旁边,
"如瞻驰道黄屋张":仿佛在瞻望驰道上天子的车驾陈设。
"北风扬尘燕贼狂":北风扬起尘土,安禄山叛军猖狂作乱,
"厩中万马归范阳":马厩里的万千骏马都被带回了范阳。
"天子乘骡蜀山路":天子乘坐骡子行走在蜀地的山路上,
"满川苜蓿为谁芳":满川的苜蓿花盛开,又在为谁散发芬芳呢。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诗,也是一首题画咏史诗。诗中描绘画马的神骏外形,联想其曾伴开元天子,写韩干作画时的太平,又述安史之乱时马归范阳、天子入蜀的乱象,最后以“满川苜蓿”空自芬芳收尾。借题韩干马图,展现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抒发对兴衰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头如翔鸾月颊光,背如安舆凫臆方”实写画马形态;“心知不载田舍郎,犹带开元天子红袍香”“韩干写时国无事,绿树阴低春昼长”“北风扬尘燕贼狂,厩中万马归范阳。天子乘骡蜀山路,满川苜蓿为谁芳”虚写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场景。前两句实实在在描绘出画里马的外形,像马头像翔鸾、马颊有光泽等;后面几句则跳出画本身,通过联想、想象,写马曾陪伴开元天子,韩干作画时的太平环境,还有安史之乱时马和天子的遭遇,把画的“实”和历史的“虚”融合,让画马有了历史厚重感,拓宽了对诗的理解。对比:“心知不载田舍郎,犹带开元天子红袍香。韩干写时国无事,绿树阴低春昼长”写开元盛世时马的华贵、环境的太平;“北风扬尘燕贼狂,厩中万马归范阳。天子乘骡蜀山路,满川苜蓿为谁芳”写安史之乱后马的流离、王朝衰败。把盛世和乱世对比,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历史变化的巨大,更深刻体会到王朝兴衰的感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韩干写时国无事,绿树阴低春昼长”与“北风扬尘燕贼狂,厩中万马归范阳。天子乘骡蜀山路,满川苜蓿为谁芳”形成鲜明反衬。前两句描绘韩干作画时国家太平、春意盎然的景象,绿树浓荫、春日悠长,尽显安宁祥和;后几句则转向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混乱局面,北风扬尘、叛贼猖獗,宫中骏马被夺,天子被迫乘骡逃亡蜀地,曾经供马食用的苜蓿也无人问津。通过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与安史之乱后的残破局面进行对比,以昔日的繁华安宁反衬后来的战乱流离,突出了世事的沧桑巨变,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聚焦画中马。“头如翔鸾月颊光,背如安舆凫臆方”,用“翔鸾”喻马头,显其灵动高贵,“月颊光”写马颊的光泽,“背如安舆”“凫臆方”描马背、马胸的形态,细致展现马的神骏,是实写画马。“心知不载田舍郎,犹带开元天子红袍香”,由马的不凡,联想它不会载普通百姓,还带着开元天子红袍的香气,将画马与开元盛世关联,虚写历史,赋予马特殊意义。中间四句转写背景与联想。“韩干写时国无事,绿树阴低春昼长”,点明韩干作画时国家太平,“绿树阴低”“春昼长”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氛围,实写创作环境,暗衬开元盛世的安定。“两髯执辔俨在傍,如瞻驰道黄屋张”,描绘画中执辔者的庄重,仿佛在瞻望天子车驾,从侧面烘托马曾伴君的尊贵,虚写皇家场景,强化画马与王朝的联系。末四句叹历史兴衰。“北风扬尘燕贼狂,厩中万马归范阳”,写安史之乱时,北风扬尘,叛军猖狂,厩中马被掠归范阳,实写战乱乱象。“天子乘骡蜀山路,满川苜蓿为谁芳”,绘天子乘骡逃亡蜀地的窘迫,满川苜蓿无人欣赏,虚写王朝衰败后的寂寥,今昔对比中,抒发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深沉叹惋。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对韩干所画马图的题咏,串联起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的历史变迁。从画中马曾伴天子的荣光,到战乱中马的流离、王朝的衰败,字里行间满是深沉情感,展现出张耒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深切思索。
下一篇:宋·张耒《次韵盛居中夜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