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杜公贤弟兄":一生之中杜公兄弟贤德出众,
"北州人物家法称":在北方是知名人物,家族家法受人称赞。
"儿童服膺今见面":孩童时就衷心敬佩,如今得以相见,
"温润圭璧清霜冰":性情温润如美玉,品格清正如冰霜。
"胸中诗书不见试":胸有诗书才学却未得施展,
"鬓发欲白论邦刑":鬓发将要变白还在议论国家刑律。
"用违所长众不可":任用不合他的专长,众人都不认可,
"公犹谈笑气甚平":他却仍谈笑风生,神情平静。
"人才之难万冀一":人才难得,万中求一,
"一士其重九鼎轻":一个贤士的重要性比九鼎还重。
"典签不废吟拥鼻":他担任典签时仍没放弃吟诵,
"所叹虚席何人登":可叹空着的要职,有谁能担当。
"临蕃千骑亦不恶":到地方任职,千骑随从也不错,
"聊以余力苏疲氓":姑且用余力让疲惫百姓复苏。
"霜清水落鱼泼剌":秋霜清冽,水位下落,鱼儿蹦跳,
"万瓮沸响新醪倾":万瓮新酒开封,声响如沸,酒浆倾出。
"东秦山河太守贵":齐州山河险要,太守职位尊贵,
"长安歌舞新曲成":长安歌舞升平,新的乐曲已写成。
"正须昼夜快作乐":正该日夜畅快地宴饮作乐,
"舍人促公归治行":舍人却催促您回去整理行装。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诗人送别友人杜君章赴齐州任太守的事,描绘了杜氏家风、杜君章的才德与仕途,以及饯别场景,体现了对友人才干的推崇,营造了送别时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期待。
2. 写作手法
比喻:“温润圭璧清霜冰”运用比喻手法,将杜氏兄弟的品德比作温润的圭璧与清冽的霜冰,既写出其品性的温润美好,又体现出他们的高洁正直,生动展现了杜氏兄弟的优良品格。对比:“一士其重九鼎轻”一句中“九鼎轻”与“万冀一”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万冀一”写杜君章这样的人才极为难得,“九鼎轻”突出其价值远超象征天下的九鼎,鲜明突显了人才的珍贵与重要。倒叙: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作者儿时对杜君章的敬佩写起,再到对其仕途的评议,最后写饯别场景,由远及近地叙述,既赞扬了友人的品行才华,又自然流露了深厚情谊。用典:“典签不废吟拥鼻”一句,巧用《晋书》中谢安“拥鼻吟”的典故。典故原意是谢安吟诵时常用手捂着鼻子,尽显名士风度。作者在诗中用此典故,暗指杜纮虽身处低位,却仍保持着像谢安那样的名士风范,体现对其品格的赞赏。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四句,讲的是作者和好友杜君章的交往情况。杜君章即北宋大臣杜纮,他字君章,凭借自身才华得到宋神宗的重用,被称作“北州人物”。诗人从小就很敬重他,杜纮身上那种刚柔相济的特点(“温润圭璧清霜冰”),让诗人印象深刻。第二部分是中间十句,是对杜君章才华和功绩的评价与赞扬。杜纮是进士出身,做过县令,掌管过刑部、大理寺,还曾出使西夏,无论在朝廷内还是朝廷外,治理都很得当,有不少政绩。虽然担任的职位没能让他充分发挥专长,但他依然尽心为朝廷效力。“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这两句,对他的才华和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像他这样的人才十分难得,几乎是万里挑一,看重贤士的才能作用,比天下还重要。传说夏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后来泛指天下。“九鼎”也有分量很重的意思。西周时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规定,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一士其重九鼎轻”打破了这种等级,显示出人才的价值比天子还高,这是作者发自内心对好友的称赞。第三部分是最后六句,描绘了酒宴送别的热闹场景。“霜清水落”点明此时是深秋时节,“万瓮沸响”描绘出大家举杯畅饮的欢乐情景,“东秦山河太守贵”说明友人这次要去齐州担任太守,责任重大。结尾“舍人促公归治行”一句,既表现出杜君章接到诏令后急忙准备上路赴任的情形,也暗含着作者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望。“舍人”是古代负责传达诏令的官员,“治行”指当官有成绩。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倒叙手法,分层次展现了与友人的交往、友人的才德及饯别场景,语言平实自然,既赞扬了杜君章的品行才华,又表达了深厚的友情。
下一篇:宋·张耒《春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