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yuán
zhèng
zhū
gōng
dēng
chǔ
zhōu
dōng
yuán
lóu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1
zhàng
xiāo
duì
yún
shā
bái
shǒu
féng
chūn
zhǐ
tàn
jiē
shēn
lǎo
shāng
qiān
yǎn
jīng
hái
jiàn
nián
huā
píng
kuàng
lián
yún
zhí
tiān
dài
qīng
huái
xiàng
hǎi
xié
shàng
yǒu
fēng
guāng
gōng
zuì
shēng
shī
jiǔ
shì
shēng

译文

我拄着藜杖,在萧瑟的风中面对着天边的云和沙,头发已经白了,遇到春天只能叹息感慨。年纪大了,容易为远方的景色而伤感,眼睛却惊讶地看到又一年的花朵开放。大地平坦,旷野一直延伸到与云相接的地方,天空下,清澈的淮河向着大海蜿蜒流去。还有这美丽的风光可以让我用醉意挥毫书写,我的一生就是以诗和酒为伴。

逐句剖析

"杖藜萧飒对云沙":我拄着藜杖,在萧瑟的风中面对着天边的云和沙,

"白首逢春只叹嗟":头发已经白了,遇到春天只能叹息感慨。

"身老易伤千里目":年纪大了,容易为远方的景色而伤感,

"眼惊还见一年花":眼睛却惊讶地看到又一年的花朵开放。

"地平旷野连云直":大地平坦,旷野一直延伸到与云相接的地方,

"天带清淮向海斜":天空下,清澈的淮河向着大海蜿蜒流去。

"尚有风光供醉笔":还有这美丽的风光可以让我用醉意挥毫书写,

"我生诗酒是生涯":我的一生就是以诗和酒为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袁思正诸公登楚州东园楼》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前两联直抒胸臆,“白首逢春只叹嗟”“眼惊还见一年花”等句,以“叹嗟”“惊”等词强化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后两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景,“地平旷野”“天带清淮”以开阔的视野勾勒出壮丽景象,形成由情入景的转折。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稳(如“身老”对“眼惊”,“千里目”对“一年花”),情景交融。尾联“我生诗酒是生涯”更以洒脱之笔收束,体现了诗人虽叹衰老却仍以诗酒自娱的旷达情怀,展现了宋代文人典型的精神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杖藜萧飒对云沙,白首逢春只叹嗟”以简练笔触勾勒出诗人暮年登楼的苍凉形象。“杖藜”点明年老体衰,“萧飒”二字既写秋风中的藜杖,也暗喻人生迟暮的萧瑟;“云沙”则营造出空阔迷茫的背景。后句直抒胸臆,“白首”与“春”形成强烈反差,本该生机盎然的季节,诗人却只能叹息,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颔联“身老易伤千里目,眼惊还见一年花”进一步深化情感。“千里目”与“一年花”构成时空对照:老迈之躯虽能极目远眺,却更易触发乡愁(“伤”);而乍见的春花虽美,却因岁月流逝而令人心惊(“惊”)。两句通过“易”“还”的递进,将衰老与惜春的双重悲慨推向高潮。颈联“地平旷野连云直,天带清淮向海斜”转笔写景,却暗藏匠心。前句以“连云直”的旷野展现天地辽阔,后句“清淮向海斜”以水天相接的斜线勾勒出楚州地势的壮美。表面写登楼所见之景,实则隐喻诗人虽身处逆境,仍心系家国。尾联“尚有风光供醉笔,我生诗酒是生涯”回归自我,情感由悲转旷达。“尚有”二字转折巧妙,表明即便年老体衰,仍有自然之美可赏;“醉笔”“诗酒生涯”则点明诗人以创作对抗岁月的方式。末句自况之语,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亦见文人坚守风雅的自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耒《墙东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张耒《泊楚州锁外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