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春深好":哪里的春日最浓郁美好,
"春深禅宿家":春日最美好的地方,在这禅院僧舍之家。
"茶炉寒夙火":茶炉中昨夜的残火已经转寒,
"佛案晓添花":清晨时分,又为佛案添上新的花枝。
"坏宅无妖火":简陋的宅院虽不华丽,却无半点邪祟纷扰,
"通途有宝车":外面的大道上,有华丽的车马往来喧嚣。
"院深人不到":庭院幽深,鲜有人迹到访,
"幡影逐风斜":唯有寺院的幡影,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倾斜。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生活题材的诗,诗歌通过描写“禅宿家”这一独特场景,勾勒禅院清晨的静谧日常,传递出对禅式宁静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2. 分段赏析
首联“何处春深好,春深禅宿家”以设问开篇,“何处春深好”的疑问自然引出答案“春深禅宿家”,既点明全诗核心场景,禅院僧舍,又以“春深”二字暗喻此处春日的浓郁与美好,为全诗奠定清幽、静谧的禅意基调。颔联“茶炉寒夙火,佛案晓添花”描写禅宿清晨的日常细节:茶炉中昨夜的残火已寒,可见夜的宁静未被惊扰;清晨为佛案添上新花,动作从容轻柔。两句以“寒夙火”的静与“晓添花”的动,勾勒出禅居生活的恬淡有序,既含生活气息,又透着不疾不徐的悠然,尽显禅院清晨的祥和。颈联“坏宅无妖火,通途有宝车”通过对比强化禅宿特质:“坏宅”虽简陋,却“无妖火”,暗指此地无世俗邪祟之气,内在清净纯粹;“通途有宝车”则暗示外界的繁华喧嚣。以世俗的“宝车”反衬禅院的“无妖火”,突出禅宿之地虽外表朴素,却因远离纷扰而自有珍贵的安宁。尾联“院深人不到,幡影逐风斜”,以深院“人不到”的静谧,隔绝外界的喧嚣,将禅宿的清幽推向极致;又以“幡影逐风斜”的画面,在静谧的深院中添一丝灵动。风动幡影却无人扰,动静相衬,既写尽禅院的幽深寂寥,又传递出超脱尘世的空灵意境,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张耒《书馆直舍》
下一篇:宋·张耒《春词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