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鸦来时九月天":寒鸦飞来的时候正是九月天,
"黄梁萧萧人刈田":黄粱的秸秆在风中沙沙作响,人们在田里收割庄稼。
"啼声清哀晚纷泊":寒鸦的啼叫声清越哀伤,傍晚时纷纷飞来,
"迭和群音和且乐":和着众多声音一同鸣叫,显得和谐又欢快。
"朋飞聚噪动百千":它们成群飞翔、聚集在一起聒噪,数量多达百千只,
"颈腹如霜双翅玄":脖颈和腹部像霜一样洁白,双翅却是深黑色。
"风高日落田中至":狂风呼啸、太阳落山时,它们从田野里飞来,
"部队崩腾钲鼓沸":成群结队的样子如同军队奔涌,又像钲鼓齐鸣般喧闹。
"高林古道榆柳郊":在高大的树林、古老的道路以及榆柳丛生的郊外,
"落叶晴霜荆棘地":在落满叶子和经霜的荆棘地上,都有它们的身影。
"志士朝闻感岁华":有志之士清晨听到它们的叫声,会感慨时光的流逝,
"田家候尔知寒事":农夫们等待着它们,以此知晓寒冷的季节将要到来。
"垄头雪消牛挽犁":田垄上的积雪消融后,牛儿拉着犁耕作,
"荡漾春风吹尔归":和煦的春风吹拂时,你们便会返回。
"投寒避暖竟何事":你们躲避寒冷、寻求温暖究竟是为了什么,
"长伴燕鸿南北飞":总是伴随着燕子和鸿雁在南北之间飞行。
"我滞穷城未知返":我滞留在穷困的城里不知何时能返回,
"为尔年年悲岁晚":为你们年年在岁末感到悲伤。
"扁舟东下会有期":乘小船向东而下的日子总会到来,
"明年见尔长淮岸":明年我会在淮河岸边再次见到你们。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分段赏析
“寒鸦来时九月天,黄梁萧萧人刈田”,开篇点明寒鸦出现的时节与背景。“九月天”明确时间,带着秋日的清冷;“黄梁萧萧”描绘出粱谷成熟后茎叶摇曳的状态,“人刈田”则写出农人收割的情景。寒鸦的到来与农事场景相融,既交代了背景,又为寒鸦的出场铺垫了秋日的氛围。“啼声清哀晚纷泊,迭和群音和且乐”,聚焦寒鸦的声音与群体状态。“啼声清哀”写出其叫声的特质,带着秋日的凄清;“晚纷泊”描绘傍晚时分寒鸦纷纷停歇的景象;“迭和群音和且乐”则展现出群鸦相互应和、看似和乐的状态。这两句从听觉与动态上刻画寒鸦,让其形象更显生动。“朋飞聚噪动百千,颈腹如霜双翅玄”,继续描写寒鸦的群体动态与外形。“朋飞聚噪”写出众多寒鸦飞聚时的喧闹,“动百千”凸显数量之多;“颈腹如霜”“双翅玄”细致描绘其毛色,颈腹的洁白与翅膀的乌黑形成对比,鲜明地勾勒出寒鸦的外形特征。“风高日落田中至,部队崩腾钲鼓沸”,以环境衬托寒鸦的到来。“风高日落”渲染出傍晚时分的萧瑟,“田中至”点明寒鸦飞落田间;“部队崩腾钲鼓沸”用比喻手法,将群鸦飞动的声势比作军队行进时的喧闹,突出其群体行动的壮阔。“高林古道榆柳郊,落叶晴霜荆棘地”,转向寒鸦活动的环境。“高林古道”“榆柳郊”“荆棘地”描绘出多样的场景,“落叶晴霜”则点出秋日特有的景致。这些环境描写既展现了寒鸦活动范围的广泛,又进一步强化了秋日的氛围。“志士朝闻感岁华,田家候尔知寒事”,写出寒鸦引发的不同人的感触。“志士朝闻感岁华”表现出有志之士听到鸦鸣后,因时光流逝而心生感慨;“田家候尔知寒事”则说明农人通过寒鸦的出现知晓寒冷将至。寒鸦成为连接不同人群与时节变化的纽带,赋予其象征意义。“垄头雪消牛挽犁,荡漾春风吹尔归”,设想寒鸦的去向。“垄头雪消”“春风吹”描绘出春日景象,暗示寒鸦在冬日过后,将随春风离去。这里通过季节的转换,写出寒鸦的迁徙,暗含时光流转之意。“投寒避暖竟何事,长伴燕鸿南北飞”,对寒鸦的迁徙发出疑问。“投寒避暖”点出其迁徙的习性,“竟何事”带着淡淡的探究;“长伴燕鸿南北飞”则将寒鸦与燕、鸿并提,写出它们一同南北迁徙的状态,暗示其漂泊的特质。“我滞穷城未知返,为尔年年悲岁晚”,转入诗人自身的情感。“我滞穷城未知返”写出诗人困于城中、未能归乡的处境;“为尔年年悲岁晚”则表明因寒鸦每年引发对岁末的悲感,将寒鸦与自身的愁绪相连,流露出行旅漂泊的孤寂。“扁舟东下会有期,明年见尔长淮岸”,以期盼作结。“扁舟东下会有期”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期待;“明年见尔长淮岸”则设想来年与寒鸦在长淮岸边相见,既有对未来的期许,又暗含着对寒鸦作为时节见证者的特殊情感,让全诗的情感在期盼中更显深沉。
上一篇:宋·张耒《送李十之陕府》
下一篇:宋·张耒《咏双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