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牛门外色初分":门外立春磔牛,春色初显,
"共喜钗头彩胜新":众人欢喜头上新戴彩胜。
"花萼怯寒犹积雪":花萼怕寒,上面仍有积雪,
"鸟声催报已知春":鸟声催着报信,告知春天已到。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分段赏析
首句“磔牛”是古代立春时的重要习俗,通过分解祭牛来祈求丰收,点明了诗所描绘的时间为立春。“色初分”细腻地捕捉到立春时节,大地开始从寒冬的沉寂中苏醒,景色初现变化的微妙瞬间,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悄然而至的气息。次句“共喜”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共同沉浸在喜悦中的场景,传达出迎春时欢快的氛围。“钗头彩胜新”,彩胜是立春日人们佩戴的一种用彩纸或丝绸剪扎而成的头饰,这句通过描写人们头上佩戴崭新彩胜的细节,从民间习俗的角度,展现出人们对春天到来的热切欢迎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第三句“花萼”与“怯寒”,仿佛花萼也畏惧冬日残留的寒冷。“犹积雪”则形象地描绘出花萼上仍残留着未消融的积雪,这种景象既真实地反映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又暗示了春天的脚步虽已临近,但冬天的余寒尚未完全消退,花在艰难中孕育待放,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含蓄而细腻的韵味。末句“鸟声”打破了前句营造的略带寒意的静谧,带来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鸟儿似乎知晓春天的来临,急切地用歌声“催报”,将鸟声拟人化,赋予其传递春讯的使命。
上一篇:宋·张耒《和李令放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