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shí
èr
shǒu
shí
èr​​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1
chuān
yuán
qiū
shēng
cǎo
cuī
xīng
chén
suí
kuò
hàn
xiě
shān
lái
liáng
xiān
jǐng
wèi
huí
gāo
lóu
duì
xié
yuè
míng
zhèng
qīng
āi

译文

夜色中,河流与平原交融一片,秋声里,草木被催促着生长。星辰随大地的广阔而铺展。银河如从山间书写着奔涌而来。栖息的鹤因凉意率先警觉,饥饿的乌鸦在傍晚仍未归巢。高楼上的人正对着倾斜的月亮,传来的笛声正清越哀伤。

逐句剖析

"夜色川原合":夜色中,河流与平原交融一片,

"秋声草木催":秋声里,草木被催促着生长。

"星辰随地阔":星辰随大地的广阔而铺展。

"河汉写山来":银河如从山间书写着奔涌而来。

"栖鹤凉先警":栖息的鹤因凉意率先警觉,

"饥乌夕未回":饥饿的乌鸦在傍晚仍未归巢。

"高楼对斜月":高楼上的人正对着倾斜的月亮,

"鸣笛正清哀":传来的笛声正清越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日十二首(其十二)》是宋代诗人张耒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以夏夜为背景,通过多组自然意象的组合,描绘出一幅清冷静谧的夜色图景。首联总起,写原野被夜色笼罩,草木间似有秋意催促;颔联转写星空与银河,以“随地阔”“写山来”凸显夜空的辽阔与流动感;颈联聚焦具体物象,鹤因凉意警觉、乌鸦未归,暗含孤寂;尾联收束于高楼斜月下的清哀笛声,将景与情融合。全诗语言简练,善用白描与意象叠加,通过“夜色”“秋声”“斜月”“清笛”等意象,传递出夏夜独处时的清冷与怅惘,意境幽远,情感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夜色川原合,秋声草木催”总起全篇。“合”字写夜色如幕布般笼罩原野,辽阔而静谧;“催”字以拟人手法,将秋声赋予催促之意,草木在秋意中似有微颤,暗含夏末秋初的时序转换,为全诗奠定清冷基调。颔联“星辰随地阔,河汉写山来”转写夜空。“随地阔”写出原野空旷,星辰因无遮挡而更显密集;“写山来”以“写”字化动为静,银河如墨笔挥洒,顺着山势蜿蜒而来,画面流动感十足,凸显夜空的浩瀚与山影的绵长。颈联“栖鹤凉先警,饥乌夕未回”聚焦具体物象。鹤因凉意提前警觉,缩颈凝神;乌鸦未归,或因觅食未得,或因暮色渐浓。二者皆以细节传递夜的寂静,连禽鸟的动静都格外清晰,更衬出环境的幽寂与人心的微茫。尾联“高楼对斜月,鸣笛正清哀”收束全诗。诗人独对高楼与斜月,远处传来清越而哀伤的笛声。斜月的清辉、笛声的哀婉,与前文“夜色”“秋声”“栖鹤”“饥乌”等意象交织,将景语化为情语,最终凝结为夏夜独处时的清冷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耒《冬日杂书六首其一》

下一篇:宋·张耒《北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