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无伴独相求":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
# 相求:互相寻求。《易》:“同气相求。”,无伴:语出刘琨诗:“独生无伴。”,春山:指春日山中。庾信诗:“春山百鸟啼。”
"伐木丁丁山更幽":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
# 山更幽:语出王籍诗:“鸟鸣山更幽。”,伐木丁丁: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丁丁,伐木声。
"涧道余寒历冰雪":经残余着寒气和冻雪的山涧通道,
# 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涧道:山涧通道。
"石门斜日到林丘":历石门古道于傍晚时分到达您的隐居处。
# 林丘:指隐居的地方。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阴铿诗:“翠柳将斜日。”
"不贪夜识金银气":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
# 不贪夜识金银气:《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朱注)《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金银气殆是类耶。《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之气,皆以辛日雨霁之旦及黄昏夜半伺之,黄金之气赤黄,千万斤以上,光大如镜盘。《史记·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远害朝看麋鹿游":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
# 麋鹿游:形容张氏隐居处的幽僻。,远害:避免祸害。《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
"乘兴杳然迷出处":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
# 迷出处:一作“迷去处”。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卢照邻诗:“桃源迷处所。”,杳然:渺远貌。,乘兴:兴会所至。《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
"对君疑是泛虚舟":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
# 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对君:语本庾信诗:“对君俗人眼。”
"之子时相见":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
# 之子:这个人。指张氏。
"邀人晚兴留":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
# 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杜审言诗:“圣情留晚兴。”
"霁潭鳣发发":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
# 鳣发发:盛貌。,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仇兆鳌按:前章云“林丘”,本章云“山路”,则知不在济水傍矣。以霁对春,正切时景。
"春草鹿呦呦":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
# 呦呦:象声词。鹿鸣声。《诗经》:“呦呦鹿鸣”。苏武诗:“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杜酒偏劳劝":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
# 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此亦有杜甫自诩之意。
"张梨不外求":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 张梨:典出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此处借指张氏果园的梨。
"前村山路险":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
# 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归醉每无愁":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 归醉每无愁:全大镛注:《庄子》:“醉者之坠车,得全于酒。”末句暗用其意。杜甫《夔州》诗“醉于马上往来轻”,是忘优良法。《诗经》:“醉言归。”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两首诗一写隐者居所之幽,一叙主客宴游之乐,既是对友人张氏高洁品格的礼赞,亦暗含诗人对士人精神困境的思考,体现了杜甫早期诗歌“沉郁”与“冲淡”双轨并行的艺术特质。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伐木丁丁山更幽”诗人以"伐木"的工业声响反衬"山更幽"的静谧,暗喻张氏隐居地是喧嚣尘世的反向镜像。以春山的“闹”衬托孤寂的人,人越发孤寂了,以“有声”衬托幽静的山,山越发幽静了。直说:“不贪夜识金银气”(其一)以断语直指张氏清廉。诗人摒弃隐晦比喻,直用《左传》"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典故内核,却以“不贪”的直白判断重构诗意。这种“以议论为诗”的手法,在盛唐山水诗中罕见,却为杜甫后期“沉郁顿挫”埋下伏笔。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其二)以直白的姓名入诗,构建独特的伦理符号。杜酒(杜康造酒)象征诗人以诗佐酒的雅趣,张梨(《史记·货殖列传》张氏善梨)暗指友人以果酬宾的淳厚。这种“以物代人”的直说,实为对《礼记》“投桃报李”的创造性转化。用典:“泛虚舟”(其一)化用《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却在尾联与“迷出处”形成张力结构。道家的绝对自由被注入儒家实践品格,使虚舟意象成为士大夫“穷则独善”的精神载体。 “鹿呦呦”(其二)表面用《诗经·小雅》宴飨典故,实则暗藏《庄子·秋水》濠梁观鱼的哲学对话。当鹿鸣从君臣唱和转化为知音共鸣,典故完成从政治性到精神性的变化。 “石门”(其一),既指《楚辞》“石濑兮浅浅”的山水实景,更暗喻《史记·滑稽列传》西施入吴的“石室”典故。
3. 分段赏析
这组诗由两首构成,第一首七律,诗人可能在初遇张氏时挥毫泼墨,借助诗句勾勒出张氏的独特为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提出一种见解:诗的前四句以描绘景色为主,后四句则侧重抒发情感,中间部分或许可视作分段节点。倘若进一步细分,首句提及张氏,次句则暗喻其隐居生活。三四句紧扣隐居主题,述说路径的幽僻遥远,五六句则围绕张氏,形容其廉洁宁静。末二句则传达出宾主两忘的境界,仿佛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诗人巧妙地运用反衬手法,在诗中凸显人的孤寂与山的幽静:“春山处处子规声”,此景出自清陆以湉的《冷庐杂识·潘太守诗》,然而张氏却孑然一身,只能自言自语,以春山的热闹反衬人的孤寂,使得孤寂之感愈发强烈;丁丁作响的伐木声,则以“有声”反衬山的静谧,使山显得更为幽邃。诗人还通过典故展现张氏的廉洁宁静:《南史》记载梁代隐士孔祐品德高尚近乎通神,他曾见四明山谷中堆积如山的钱币,却视若瓦石;《关中记》提及辛孟年逾七十,与麋鹿共处,被世人称为仙鹿。而结尾两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犹如桃花源,令人流连忘返,“泛虚舟”则表现出张氏飘逸神秘的气质。第二首诗为五律。此时诗人与张氏应当已颇为熟稔,所以开篇便直言“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认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则表示“往来非一度矣”,这些观点皆颇为中肯。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充分展现出诗人的人情味与幽默感。诗中直抒胸臆与用典相结合,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两种表现手法,若不能明辨,诗意便难以领会。然而这首诗将二者完美融合。如果将其视为直白叙述,几乎如同白话文般浅显易懂;若视作典故运用,又几乎句句有来历。但这仅仅是表面的痕迹,杜诗中常有此类现象,不足为奇。更难得的是,诗中还蕴含着风趣。例如,“之子”若译成现代白话应为“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一词源自《毛诗》。第三句中,池中鲤鱼众多,游来游去;第四句描写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叫唤。但“鳣鲔发发”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均出自《毛诗》。运用经典成语往往显得迂腐呆板,但在这首诗中却丝毫不见此弊病,前人评价:“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蕴含宴请嘉宾的意味,所以第四句虽写实景,却已景中含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杜酒”一联近乎口语化,却又巧妙地用典故契合宾主的姓氏。杜康是酒的发明者,而“张公大谷之梨”则源自潘岳的《闲居赋》。这典故运用得极为巧妙,体现出主人的情深意重,且表达得如此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赞道:“巧对,蕴藉不觉。”这种慰藉不觉正是幽默的一种体现。诗中还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需贴合当时的实感,这是常理。但这种现实性不可机械地理解,有些地方正以不符合常规为佳。惟其不甚符合,才能将情感表现得极为圆满,亦即更进一步地契合现实。诗的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便是如此。想那前村山路崎岖不平,又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仿若盲人骑瞎马夜半深池,按理应当发愁;所以,诗的末句本应作“归醉每应愁”,但诗人偏说“无愁”。“无愁”虽非实际感受,却能更进一步地表现主题——主人情深意重,客人满怀感激,宾主尽欢。在这样的情景下,无论杜甫当晚是否真的忧愁,他必定要说“无愁”。此外,还可有一种较为自然合理的解释,即醉得不知忧愁;但这种解释早被前人否定。《杜诗集评》引李天生的话:“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杜甫正是想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达对主人的倾倒与感谢,若把自己描写成一个酒醉糊涂之人,诗意便全然丧失,不仅大煞风景。再者,这一句还呼应首联的意思,“邀人晚兴留”是整首诗的核心句子。
# 郭明龙曰:结句弱。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杜每于天时地势,妙得景语,“石门斜日到林丘”是也。“不贪”句奇创。
明李攀龙《唐诗选》
# 钟云:幽鲜有骨,口齿森然(“涧道余寒”二句下)。钟云:“金银气”贪者白不识也,此有至理,不必与俗人注明(“不贪夜识”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更幽”字妙。有只是一身而亦喧者,春山所以畏俗子也;有多添一人而愈静者,春山所以爱幽人也。看其自待之高如此(“伐木丁丁”句下)。
明金圣叹《杜诗解》
# “不贪”二语闻道之言,人不能释。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三、四景色自然,风格最老。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蒋一葵曰:五、六,上二字成句,下五字即解上二字,是折腰体(“不贪夜识”一二句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上海朱瀚曰:“看此诗脉理次第,曰斜日,曰夜,曰朝,曰到,曰出,曰求,曰对,分明如画。”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不贪”、“远害”语近道,说得隐士有身份。……及味“虚舟”语,知其在泉石而非膏肓,卧烟霞而无痼疾,忘机达生,无意无必,高于他隐士数倍。
清王嗣奭《杜臆》
# 山(按指曲阜县石门山)南有两小阜,俗称金耙齿,银粑齿者,子美诗“不贪夜识金银气”之句,盖偶然即目耳,非身历其处,固不知也。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 春犹冰雪,幽深可知,此二句“独相求”也(“涧道余寒”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不贪”句,言其识之清,“远害”句,言其识之旷。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盖诗成于既宿之后,系题壁诗,非访隐诗也。访隐则须由我及人,题壁定是因人感己。若认作初到,则“夜识”、“朝看”如何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蒋弱六云:“写其居其人,皆迥绝尘凡,杳不可即。”王阮亭云:“情景俱佳”(“涧道余寒”二句下)。邵子湘云:“中有至理”(“不贪夜识”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吴敬夫云:“上句言时值初春,下句言日正傍晚;然语特动荡流美,为全首警句”(“涧道余寒”二句下)。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陈德公曰:“三、四写行,景色历落老成,出色在着‘余’‘斜’二字。五、六质语,用婉笔,此等大故是初年声节。”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上一篇: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