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宁不智":愚公移山难道不算愚笨,
"精卫填海未必痴":精卫填海未必就是痴狂。
# 精卫填海:古代神话传说,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含西山的土石来填东海。
"深谷为陵岸为谷":深谷可能隆起成山陵,高岸也可能塌陷为深谷,
"海水亦有扬尘时":就连海水也有干涸扬尘的一天。
"杞人忧天固可笑":杞人担忧天塌地陷固然可笑,
"而不忧者安从知":但那些从不忧虑的人,又怎能预知危机。
"圣言世界有成坏":圣人说世界终有生成与毁灭,
"况此马体之毫厘":何况如马身上一根毫毛般渺小的个体。
"老人行世头已白":老人一生行走世间,头发早已斑白,
"见尽世间惟叹息":看遍人间沧桑,只剩一声叹息。
"俯眉袖手饱饭行":低头垂眉,袖手旁观,吃饱饭便默默前行,
"那更从人问通塞":哪还有闲心去管世事的通达或阻塞。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分段赏析
“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二句,反用经典意象,以质疑语气叩击传统认知中坚韧精神的盲目性,暗含对人力与自然博弈的辩证思考。“深谷为陵岸为谷,海水亦有扬尘时”化用《诗经》语典,以地质变迁与沧海桑田之景,勾勒时空流转的恢弘图景,凸显宇宙永恒变幻的特质。“杞人忧天固可笑,而不忧者安从知”二句构成精妙悖论,既讥讽无端焦虑的虚妄,又警示麻木不仁的蒙昧,在忧乐两极间辟出理性中道。“圣言世界有成坏,况此马体之毫厘”援引佛道宇宙观,将个体生命置于浩瀚时空维度中审视,以“马体毫厘“的微观意象折射人类存在的渺小与脆弱。”老人行世头已白,见尽世间惟叹息”转入人生况味,白发老者的形象承载着阅尽沧桑后的苍凉体悟,叹息声里沉淀着对世事无常的终极叩问。尾联“俯眉袖手饱饭行,那更从人问通塞”以极具画面感的市井姿态收束,看似消极避世的表象下,实则暗含对命运起伏的超然接纳——在俯仰之间完成从执着到释怀的精神突围。全诗通过多重意象并置与哲学思辨,构建起立体化的生命认知体系:既肯定人类精神的能动性,又敬畏自然规律的必然性;既批判虚无主义的沉沦,又超越功利主义的桎梏。这种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的智慧,恰如宋代文人“内圣外王”的精神缩影,在诗性表达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诠释。
上一篇:宋·张耒《发孝感》
下一篇:宋·张耒《田家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