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g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1
pèi
gōng
bǎi
wàn
bǎo
xián
yáng
róu
rén
bào
qiáng
kāng
kǎi
bēi
jūn
hèn
shān
gài
shì
yīng
wáng

译文

沛公刘邦率领着百万大军,成功地守卫住了咸阳城,自古以来柔仁能够制服暴强。您(项羽)不必为慷慨悲歌而遗恨,您虽有拔山盖世的才能却也注定灭亡。

逐句剖析

"沛公百万保咸阳":沛公刘邦率领着百万大军,成功地守卫住了咸阳城,

"自古柔仁伏暴强":自古以来柔仁能够制服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您(项羽)不必为慷慨悲歌而遗恨,

"拔山盖世故应亡":您虽有拔山盖世的才能却也注定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项羽》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的首句“沛公百万保咸阳”,以刘邦坐拥百万兵力守住咸阳这一史实起笔,引出次句“自古柔仁伏暴强”,点明自古以来宽柔仁厚之策往往能降伏暴强,暗示刘邦取胜的原因,是其施政有柔仁之处。后两句“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则聚焦项羽。“慷慨悲歌”描述项羽在垓下兵败时,悲歌慷慨,尽显英雄末路的悲壮;“拔山盖世故应亡”指出项羽虽拥有拔山扛鼎、气盖一世的勇力,却因过于恃勇逞强、刚愎自用,最终走向败亡。全诗通过对比刘项二人,理性剖析了项羽失败的缘由,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展现出对历史兴衰、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与思考,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沛公百万保咸阳”:此句开篇点明历史背景,是全诗叙事与议论的起点。“沛公”即刘邦,“百万”突显其兵力之雄厚,展现出刘邦在楚汉相争局势下所拥有的强大军事力量,为其能守住咸阳提供支撑。一个“保”字,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守卫,更蕴含着刘邦在咸阳地区巩固统治、安抚民心等诸多作为,奠定了后续探讨成败缘由的基础,拉开楚汉对比的序幕,让读者迅速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自古柔仁伏暴强”:承接上句,从史实转入议论。“自古”一词,拓宽时间维度,表明诗人是站在历史长河的宏观视角审视当下。“柔仁”与“暴强”形成鲜明对比,精准概括两种截然不同的统治风格或性格特质。诗人借这句强调,在过往无数的权力争斗、朝代更迭中,往往是施行柔仁之策者能够克制、战胜一味依靠暴力逞强之人,暗示刘邦得以成就霸业,与他展现出的柔仁一面紧密相关,为剖析项羽失败原因埋下伏笔,使诗句富有历史的厚重感与哲理性。“慷慨悲歌君勿恨”:镜头转向项羽,聚焦其末路时刻。“慷慨悲歌”生动地描绘出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之际,与虞姬诀别,悲歌一曲的悲壮场景。“慷慨”尽显项羽英雄气概,即便穷途末路,也不失豪迈气魄;“悲歌”则饱含无奈、哀伤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君勿恨”三字,看似劝慰,实则蕴含诗人对项羽复杂情感,有对其遭遇的同情,也暗示项羽不必过于执念当下的失败,因其失败背后有深层原因,引发读者对项羽命运的惋惜与思考。“拔山盖世故应亡”:此句在前句情感渲染基础上,进行深刻剖析。“拔山盖世”以夸张手法极力展现项羽力能扛鼎、举世无双的勇猛,回溯他辉煌过往,与当下的败亡形成巨大反差。“故应亡”三字直白而有力,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具有必然性,原因在于他虽有超强武勇,却恃才傲物、刚愎自用,不懂用人之道,不能顺应大势施行柔仁之治,致使众叛亲离,最终走向覆灭,在惋惜中饱含批判,体现诗人洞察历史的冷峻眼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耒《东堂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张耒《木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