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先生乌角巾":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
#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
"园收芋粟不全贫":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 芋粟:橡栗。因其形似芋艿,故名。一说指芋艿和橡栗。粟:一作栗。不:一作未。
"惯看宾客儿童喜":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
# 宾客:一作“门户”。
"得食阶除鸟雀驯":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 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秋水才深四五尺":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
# 深:一作“添”。
"野航恰受两三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 航:小船。一作“艇”。
"白沙翠竹江村暮":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
# 暮:一作“路”。,村:一作“山”。
"相对柴门月色新":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 柴门:一作“篱南”。,对:一作“送”。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题材为访友及描绘乡村生活。全诗以两幅画面展开:前半篇为“山庄访隐图”,描写诗人造访隐士朱山人的田园生活;后半篇为“江村送别图”,展现主客月夜惜别的场景。诗中通过“儿童喜”“鸟雀驯”等细节,赞颂朱山人安贫乐道、热情好客的品格,并以“白沙翠竹”“月色新”营造清幽意境,体现杜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乱世中难能可贵的宁静。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通过对儿童见到宾客欢喜以及鸟雀在台阶觅食变得驯顺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南邻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3. 分段赏析
《南邻》首联刻画了锦里先生的形象,他头戴黑色的角巾,是普通百姓的装扮。园子里能收获芋粟,说明虽不富足,但也能维持生计,点明了南邻主人的身份和生活状况。颔联描写了两个场景,儿童因经常看到宾客来访而欢喜,表现出乡村孩子的天真活泼。鸟雀在台阶上觅食,因常得食而变得驯顺,生动地展现出南邻生活环境的和谐,人与动物相处融洽。这两句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了出来。颈联描绘了秋天的江水,水深仅四五尺,江上的野船恰好能容纳两三人。这两句诗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水乡画面,为后文诗人与南邻相对的场景做了环境铺垫。尾联写傍晚时分,白色的沙滩、翠绿的竹子环绕着江村,诗人与南邻相对坐在柴门前,欣赏着初升的月色。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与南邻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以及对这种乡村生活的喜爱。
4. 作品点评
《南邻》作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具有较高的古诗文价值,其以“诗中有画”的笔法开创了律诗分镜叙事的独特结构。前四句叙事简淡却深藏对隐士品格的礼赞,后四句写景空灵而暗含时代悲音。诗中“白沙翠竹江村暮”等句,将色彩、光影与心境交融,成为后世田园诗的经典意象。全诗在宁静中透出杜甫对民生疾苦的隐忧,展现了其“沉郁顿挫”外的清新境界。
# 《萤雪丛说》:老杜诗词,酷爱下“受”字,盖自得之妙,不一而足。如……“野航恰受两三人”诚用字之工也。然其大过人者无它,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
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
# 五、六清彻,入摩诘意象。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野老看客,儿童看客,写出村僻人情如见(“惯看宾客”句下)。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作“野艇”者非。其人留饭,至夕而送至柴门,公之德邻也。
明王嗣奭《杜臆》
# “受”字杜惯用,故不足奇。然入他人手,定是“载”字矣(“野航恰受”句下)。前段叙事,语简而意深;后段写景,语妙而意浅。盖前面将主人作人行径,逸韵高情,一一写出,却只是四句;后面不过只写一“别”字,却亦是四句,浅深繁简之间,便是一篇极有章法古文也。“锦里”、“乌巾”亦以彩色字相映有情。三句尤深。盖富翁好客不难,贫士好客难,贫七家人不厌客为尤难。非平日喜客之诚,浃入家人心髓,何以有此。
明黄生《唐诗摘钞》
# “对”,注作“送”。棹舟过访,月生而未厌相对。作“送”字反觉意味殊短。落句衬出竟日淹留,无迹(“相对柴门”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诗善炼格。前段叙事,数层括以四语;后段写景,一意拓为半篇。“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对法。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前半言造南邻之居,后半言同舟送别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前半山庄访隐图,后半江村送客图。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申涵光曰:“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语疏落而不酸,今人作七律,堆砌排耦,全无生气,而矫之者又单弱无体裁,读杜诸律,可悟不整为整之妙。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蒋云:只就“儿童”、“鸟雀”,写先生好客忘机,情怀自妙。画意最幽,总在自然入妙(“白沙翠竹”句下)。刘须溪云:浅溪小艇,本是实景,然写此有至足之味。画意最幽,总在自然入妙(“白沙翠竹”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写描邻比风景,活似摩诘山水,使人依依欲相与身迎然。
清谭宗《近体秋阳》
# 蝉联而下,一片天机。落笔似不经意,而拈来俱成眼前天趣,此诗之化境也。当从靖节脱胚。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陈德公曰:全作致趣语,五、六取致,又复婉倩,更佳。评:后半字字作意,能使前半直置语亦复不嫌浅率。落句着“月色新”,则“白沙翠竹”,便更宛然目即矣。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此赠朱山人也,皆向山人一边写,而情景各极亲切清新,章法井然明白。韩公《赠崔立之》五言长篇,许多言语始写出,似不若此八句中面面俱到,为尤佳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纪昀:五、六天然好句。然无其根蒂而效之,则易俚、易率。“江西”变症,多亍此种暗受病根。许印芳:纪评指摘“江西”病根,可谓深切著明;然非谓此诗五、六不可学也。凡天地间事物,有一美在前,即有一病随之于后。……根蒂浅薄者,每学古人,未得其美,病已著身;非古人原有是病,乃不善学而自成其病耳。无名氏(乙):五、六化尽律家对属,化工妙。此景千古常新,杜公亦千古长在。
现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