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朝代:唐作者:郑谷浏览量:2
qīng
xiāng
wén
xiǎo
lián
shuǐ
guó
tiān
tiān
zhèng
suǒ
xīn
gāng
qiǎo
rán
luàn
bīng
lǎo
rén
quán
nán
xiāo
qiǎn
cóng
lái
wèi
xué
chán

译文

清晨闻到莲花的清香,水乡雨后初晴的天色澄明。天气正合心意,游子的心却突然泛起凄凉。战乱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当年的老人还有几个活下来。此时此刻难以排遣愁绪,我从来就没有学过参禅。

逐句剖析

"清香闻晓莲":清晨闻到莲花的清香,

"水国雨余天":水乡雨后初晴的天色澄明。

"天气正得所":天气正合心意,

# 得所:指舒适宜人。

"客心刚悄然":游子的心却突然泛起凄凉。

# 悄然:形容忧愁的样子。,刚:偏。

"乱兵何日息":战乱什么时候才能平息,

# 乱兵:时各地藩镇连年战乱不已。

"故老几人全":当年的老人还有几个活下来。

# 故:过去的、旧的。

"此际难消遣":此时此刻难以排遣愁绪,

# 消遣:排解愁闷。

"从来未学禅":我从来就没有学过参禅。

# 禅:为佛教的一派,以静坐默念而顿悟为修行方法。相传南朝宋末由印度和尚达摩传入我国,唐、宋时极盛。此泛指以“四大皆空”为教旨的佛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是唐代诗人郑谷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勾勒出如诗如画的清雅景致,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跃然纸上;颔联则深入内心,细腻展现诗人彼时的情绪与思绪;颈联笔锋陡然一转,将目光从静谧莲池投向动荡时局,在画面切换间形成强烈对比;尾联直言无法借禅宗智慧平息内心波澜,尽显矛盾与挣扎。全诗生动描摹雨后莲池的清幽之景,又巧妙融入对动荡时局的深切忧虑,以及个人于现实困境中的复杂心境,景与情、静与动交织融合,既有自然之美的呈现,又饱含家国情怀与人生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秋》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五言律诗,约作于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泊居江南吴越时,时年诗人正值不惑之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通过描绘江南雨霁后莲池的清幽景象,以“清香晓莲”与“乱兵故老”的意象并置,构建出清丽与苍凉交织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余天。”:首联以嗅觉和视觉结合,描绘中秋清晨的宁静画面。“清香闻晓莲”通过莲花的香气暗示季节特征,同时“水国雨余天”点明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雨后湿润的天空与莲香共同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诗人以自然之景开篇,既烘托了中秋的独特氛围,又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颔联由景及情,表面写天气宜人,实则暗含矛盾心境。“天气正得所”呼应首联的清新,但“客心刚悄然”笔锋一转,透露出诗人作为“客居者”的孤寂与隐忧。这种反差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或对时局的敏感,为后文对社会动荡的感慨埋下伏笔。“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颈联直击晚唐社会现实,情感陡然沉重。“乱兵何日息”以反问表达对战乱的愤懑与无力感,“故老几人全”则暗含对百姓疾苦的悲悯。诗人将视角从个人转向家国,揭示了中秋佳节背后的时代疮痍,体现了士大夫对苍生的关切。“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尾联以自嘲收束全诗,情感复杂深沉。诗人直言“难消遣”,既因乱世之忧,亦因人生困顿;而“未学禅”则暗含对超脱境界的向往与无奈。这种“欲禅不能”的矛盾,既是对现实的无力回应,也是对自我精神困境的坦诚剖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下一篇:唐·杜甫《南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