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翘雨佩有遗仙":那如同云髻高耸、雨饰垂挂般的水仙仿佛还留存于此成为仙人,
"香火宁随世代迁":庙里的香火祭祀并未随着世代的更迭而断绝消散。
"庙始大同年纪著":这座庙最初建造于大同年间,
"额颁乾化敕碑镌":其匾额是乾化年间皇帝颁布敕令后镌刻在碑上的。
"凤闲露辇荒瑶草":如今,庙中仿佛凤凰闲栖之处,仙人曾乘坐的露辇已荒废,周围长满了如瑶草般珍贵的野草,
"龙湿秋衣剪玉莲":好似龙居住的地方,仙人秋天所穿的湿衣上,仿佛还剪裁着如玉莲般的花纹。
# 剪:一作翦。
"堤上创新谁述记":堤岸上新建了庙宇却不知由谁来撰写记文,
# 堤:一作隄。
"却无门外一泓泉":可惜庙门外竟没有一泓清澈的泉水。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 分段赏析
首联“云翘雨佩有遗仙,香火宁随世代迁”,诗人以“遗仙”传说起兴,描绘出水仙庙的神秘氛围,同时“香火宁随世代迁”一句,借香火传承的恒定,表达了对庙宇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不断的感慨。颔联“庙始大同年纪著,额颁乾化敕碑镌”,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大同建庙”与“乾化敕碑”,凸显了水仙庙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颈联“凤闲露辇荒瑶草,龙湿秋衣剪玉莲”,运用“凤辇”“龙衣”等神话意象,结合“瑶草”“玉莲”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氛围,既展现了庙宇周边的自然之美,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尾联“堤上创新谁述记,却无门外一泓泉”,诗人以“堤上创新”与“门外一泓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庙宇兴废更迭的感慨,同时借清泉的恒久存在,隐喻文化传承的持久性,流露出对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思。
下一篇:宋·董嗣杲《登庾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