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
huā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huā
mái
chūn
xiān
biàn
便
xiǎng
pēng
yún
zhǔ
huó
quán
liǎn
hán
xiū
yún
wǎn
yàn
cuì
gāo
yǎn
qiū
yán
líng
suí
léi
zhēng
chōu
ruì
jiān
qiāng
zǎn
zhāi
xiān
dài
xuě
zhī
kāi
yòu
luò
cǎi
shuí
yàn
lǎo
fēng
diān

译文

茶花隐藏在叶子下面,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让人想起烹茶煮水的情景。如同含羞的玉脸,均匀而美丽。绿叶如同高曳的翠裙,掩映着秋天的美丽。随着雷雨的生长显得生机勃勃,嫩芽如同枪旗般挺立,催促着采摘新鲜的茶叶。雪中不知何时开放又凋落。老蜂也在其中飞舞‌。

逐句剖析

"花埋叶底寓春先":茶花隐藏在叶子下面,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便想烹云煮活泉":让人想起烹茶煮水的情景。

"玉脸含羞匀晚艳":如同含羞的玉脸,均匀而美丽。

"翠裾高曳掩秋妍":绿叶如同高曳的翠裙,掩映着秋天的美丽。

"灵随雷雨争抽瑞":随着雷雨的生长显得生机勃勃,

"尖吐枪旗趱摘鲜":嫩芽如同枪旗般挺立,催促着采摘新鲜的茶叶。

"带雪莫知开又落":雪中不知何时开放又凋落。

"采须谁厌老蜂颠":老蜂也在其中飞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茶花》是南宋末期诗人董嗣杲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茶花为吟咏对象。首联诗人捕捉到茶花在叶片遮掩下便已孕育生机,早早预示春天来临的姿态,尽显茶花的含蓄内敛。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茶花比作娇羞美人,白色花瓣似玉脸,翠绿枝叶如美人裙摆,生动展现茶花兼具柔美与高雅的气质,暗示其花期之长。颈联着重刻画茶花在雷雨滋润下抽枝发芽的蓬勃生命力,以及茶芽初绽时催促人们采摘的情景。尾联对茶花开落无人知晓以及蜜蜂采蜜进行了描写。全文通过对茶花的外形、生长动态等方面的描写,暗示出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淡淡的忧伤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花埋叶底寓春先,便想烹云煮活泉”​作者​捕捉到茶花隐匿于叶底的姿态,“花埋叶底寓春先”,茶花不似其他春花那般张扬,在叶片的庇护下悄然孕育,仿佛早早地将春天的讯息藏于其中,含蓄地宣告着春的临近,给人一种内敛而神秘的美感。由眼前这蕴含春意的茶花,诗人思绪飘飞,“便想烹云煮活泉”,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用这清新的茶花与澄澈的活泉一同烹煮。在古代,以花入茶是文人雅士颇为钟爱的雅事,此处既体现了诗人对茶花高洁品质的推崇,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闲适悠然的意境,让人仿佛能看到诗人在春日里,于山水之间,悠然煮茶品花的惬意画面。​颔联“玉脸含羞匀晚艳,翠裾高曳掩秋妍​”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茶花以人的情态与风姿。“玉脸含羞匀晚艳”,将茶花比作一位娇羞的美人,那洁白如玉的花瓣像是美人的脸庞,微微泛着红晕,在傍晚的余晖下更显娇艳欲滴,娇羞之态惹人怜爱。“翠裾高曳掩秋妍”,把茶花翠绿的枝叶比作美人高高拖着的裙摆,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有意遮掩着自身如秋日般的妍丽。这里诗人以美人作比,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茶花兼具柔美与高雅的气质,其美貌足以与秋日的美景相媲美,同时也暗示了茶花的花期之长,从春至秋,始终散发着独特魅力。​颈联“灵随雷雨争抽瑞,尖吐枪旗趱摘鲜​”颈联着重描绘了茶花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灵随雷雨争抽瑞”,当雷雨降临,万物复苏,茶花仿佛被赋予了灵性,趁着这大好时机,竞相抽枝发芽,绽放出祥瑞之花。一个“争”字,将茶花蓬勃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长态势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出它不惧风雨、勇往直前的精神。“尖吐枪旗趱摘鲜”,新生的茶芽尖尖的,如同枪旗一般挺立,仿佛在催促着人们赶紧来采摘这鲜嫩的茶芽。此句不仅描绘了茶芽的形态,还暗示了茶农们忙碌采摘的场景,同时也体现了茶花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是观赏花卉,更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作物。​尾联“带雪莫知开又落,采须谁厌老蜂颠​”以一种略带感慨的笔触收尾。“带雪莫知开又落”,茶花在寒冬时节,顶着雪花悄然开放,又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凋零,它的开放与凋谢似乎不为人所关注,独自在天地间演绎着生命的轮回,尽显孤寂与淡泊。“采须谁厌老蜂颠”,即便如此,那些勤劳的老蜂却对茶花情有独钟,不厌其烦地在花丛中穿梭采蜜,直至癫狂。这里通过老蜂对茶花的执着,从侧面烘托出茶花的魅力,尽管它的生命历程不被众人留意,但在懂它的“老蜂”眼中,却是无比珍贵的。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茶花高洁品质的赞赏,它不随波逐流,默默绽放,即便无人欣赏,也依然坚守自我,完成生命的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过林静学湖庄》

下一篇:宋·董嗣杲《海棠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