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lián
huā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zhì
yíng
yíng
绿
gài
zhāng
kěn
tóng
mèi
yǎn
zuì
xié
yáng
yǎn
rán
jǐng
fēng
姿
bīng
yuè
xiāng
tiān
kōng
shuí
rǎn
zhuó
shuǐ
yún
shí
qīng
liáng
dōng
lín
jié
shè
liú
fāng
chù
hái
yǒu
chí
tíng
bàng
shàng
fāng

译文

白色花姿轻盈,绿荷舒展张扬,怎会同那媚态,醉于夕阳风光。宛如玉井仙花,风姿卓绝不凡,哪有这般,如冰壶映月的清香。天地澄澈,有谁能将它染脏,水云弥漫十里,自然透着清凉。东林结社,那是流芳的地方,还有池畔亭台,依傍在那上方。

逐句剖析

"素质盈盈绿盖张":白色花姿轻盈,绿荷舒展张扬,

"肯同媚眼醉斜阳":怎会同那媚态,醉于夕阳风光。

"俨然玉井风姿异":宛如玉井仙花,风姿卓绝不凡,

"无此冰壶月色香":哪有这般,如冰壶映月的清香。

"天地一空谁染着":天地澄澈,有谁能将它染脏,

"水云十里自清凉":水云弥漫十里,自然透着清凉。

"东林结社流芳处":东林结社,那是流芳的地方,

"还有池亭傍上方":还有池畔亭台,依傍在那上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莲花》为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以白莲花为吟咏对象,生动描绘其形态与神韵,勾勒出白莲花洁白素雅、不媚世俗的姿态。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将白莲花与其他花卉对比,凸显其独特风姿与高洁气质。前两联着重刻画白莲花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后两联则由花及人,借“东林结社”典故,引发对高洁品性之人的联想。整首诗语言清新雅致,意境空灵,寄寓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素质盈盈绿盖张,肯同媚眼醉斜阳”,“素质盈盈”细腻勾勒出白莲花洁白、轻盈之态,“绿盖张”展现荷叶舒展之姿。诗人以反问语气的“肯同”,将白莲花的素雅与在斜阳下呈媚态的花卉相对比,凸显其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高洁品格,开篇便奠定全诗对白莲花赞美的基调。颔联“俨然玉井风姿异,无此冰壶月色香”,诗人用“玉井”形容白莲花,赋予其超凡脱俗之感,又以“冰壶月色香”从嗅觉与视觉融合的角度,营造出白莲花如冰清玉洁之器,散发清幽香气的形象。“俨然”“无此”增强语句节奏感,衬托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凸显白莲花风姿与香气的独特,深化了诗人对其内在神韵的赞美。颈联“天地一空谁染着,水云十里自清凉”,诗人描绘出白莲花所处“天地一空”的纯净空间与“水云十里”悠远清凉的氛围,借景抒情。空灵的语言中,“谁染着”的疑问与“自清凉”的肯定,相互映衬,以环境烘托白莲花的纯净品质,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纯净境界的向往,拓展了诗歌意境,升华了情感。尾联“东林结社流芳处,还有池亭傍上方”,诗人引用“东林结社”的典故,含蓄蕴藉。此典故引发读者对高洁之士聚集场景的联想,“池亭傍上方”描绘出静谧清幽的环境。通过用典抒情,诗人借“东林结社”表达了对白莲花所象征的高洁品性的推崇,以及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由花及人,深化了诗歌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春游》

下一篇:宋·董嗣杲《客江城归期尚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