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馆如城几艳丛":在馆舍和城郭之间,有那么多艳丽的芙蓉花丛,
"拒霜不觉老西风":它们不惧寒霜,在西风中依然绽放,仿佛不在意西风已带来了秋的衰老。
"曼卿人见骑驴去":人们仿佛看到石曼卿骑着驴离去,
# 卿:一作𡖖。
"丁度仙游按辔空":丁度成仙后,驾驭的马匹空余缰绳。
# 游:一作𨔼。
"惆怅二公皆死谶":惆怅的是这二人的离世仿佛应验了某种预言,
"浅深十里尚秋红":而十里芙蓉花依旧在秋季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色。
"且图席地看花醉":我宁愿席地而坐,沉醉在这芙蓉花的美景中,
# 席:原作度,据《永乐大典》卷五四○改。
"肯羡豪家绣褥工":又怎会羡慕那些豪富之家精美奢华的绣褥呢。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 分段赏析
首联“如馆如城几艳丛,拒霜不觉老西风”,诗人开篇便描绘出芙蓉花盛开的壮丽景象。在馆舍和城郭之间,一丛丛艳丽的芙蓉花竞相绽放。“拒霜”点明芙蓉花的特性,即不畏寒霜,在西风渐起的秋季依然娇艳。“不觉老西风”生动地表现出芙蓉花的坚韧与顽强,仿佛无视岁月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为全诗奠定了积极向上的基调。颔联“曼卿人见骑驴去,丁度仙游按辔空”,诗人运用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曼卿”指石曼卿,传说他死后成为“芙蓉城主”;“丁度”则是北宋时期的人物。这里说人们看到石曼卿骑着驴离去,丁度成仙后驾驭的马匹也空余缰绳。这两个典故与芙蓉花相呼应,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神秘,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丝奇幻色彩。颈联“惆怅二公皆死谶,浅深十里尚秋红”,承接颔联,诗人由典故引发感慨。石曼卿和丁度的离世仿佛应验了某种预言,令人惆怅不已。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里芙蓉花依旧在秋季绽放,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色。这种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尾联“且图席地看花醉,肯羡豪家绣褥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宁愿席地而坐,沉醉于芙蓉花的美丽之中,也不愿意羡慕那些豪富之家奢华的绣褥。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物质享受的淡泊,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豁达洒脱的心境。
上一篇:宋·董嗣杲《石佛庵》
下一篇:宋·董嗣杲《过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