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àn
qiáo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2
xiù
qīng
cōng
zhòu
wǎn
fēng
liǔ
cuì
niǎo
shí
lán
hóng
cǎi
gāo
shuǐ
tíng
fēi
huá
biǎo
qīn
yún
jié
hóng
zhàng
shuí
guī
yíng
屿
shēng
kōng
chóng
zhāo
zhāng
shāng
xīn
yǒng
dāng
shí
xiǎn
tóng

译文

装饰华丽的车子和青白色的马在晚风中疾驰,翠绿的柳丝随风摇曳,红色的栏杆旁石栏环绕。彩色的篙插入水中,使画舫停下,华表高耸入云,截断了如卧虹般的断桥。是谁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回到瀛洲岛去呢,笙歌阵阵,仿佛在填补时光的空虚。想要重新邀请张祜一起商讨新的诗作,不再与当时长满苔藓的旧合同流。

逐句剖析

"绣毂青骢骤晚风":装饰华丽的车子和青白色的马在晚风中疾驰,

"柳丝翠袅石阑红":翠绿的柳丝随风摇曳,红色的栏杆旁石栏环绕。

"彩篙刺水停飞鹢":彩色的篙插入水中,使画舫停下,

"华表侵云截卧虹":华表高耸入云,截断了如卧虹般的断桥。

"杖屦谁归瀛屿去":是谁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回到瀛洲岛去呢,

"笙歌自补玉壶空":笙歌阵阵,仿佛在填补时光的空虚。

"重招张祜商新咏":想要重新邀请张祜一起商讨新的诗作,

"不与当时藓合同":不再与当时长满苔藓的旧合同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断桥》是宋代董嗣杲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描绘了断桥边的繁华。颔联从近景与远景两个角度,细腻刻画断桥及其周边景致,富有画面感。颈联借行人离去、笙歌填补空虚,营造出一种热闹中的孤寂氛围。尾联诗人想招来张祜共商新咏,表明如今的断桥已与往昔长满苔藓时不同,流露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全诗展现了诗人对断桥独特的观察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绣毂青骢骤晚风,柳丝翠袅石阑红”,描绘出一幅热闹又绚丽的画面。傍晚时分,装饰精美的车子与毛色青白的骏马在晚风中疾驰而过,而柳丝翠绿,袅袅摇曳,红色的石栏杆与之相互映衬。“绣毂青骢”渲染出此地的繁华热闹,“柳丝翠袅石阑红”则从色彩与姿态上展现出断桥周边景色的秀丽。颔联“彩篙刺水停飞鹢,华表侵云截卧虹”,继续写景。彩色的船篙插入水中,使得绘有鹢鸟的游船停下,而高大的华表直插云霄,仿佛截断了如卧虹般的桥梁。“彩篙刺水”与“华表侵云”,一写水,一写天,从不同角度勾勒出断桥所处环境的独特与壮美,“停飞鹢”和“截卧虹”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颈联“杖屦谁归瀛屿去,笙歌自补玉壶空”,笔锋一转,引发感慨。“杖屦谁归瀛屿去”,“杖屦”代指行人,此句是说不知哪位行人拄杖踏鞋去往那如仙岛般的地方,营造出一种略带迷茫与孤寂的氛围。“笙歌自补玉壶空”,虽有笙歌阵阵,却好似在填补着时光流逝后的空虚,表达出一种繁华背后的落寞,暗示了诗人内心对往昔某种情境的怀念。尾联“重招张祜商新咏,不与当时藓合同”,诗人想要重新招来唐代诗人张祜一同商讨新的诗作,并且表示如今的断桥已与往昔张祜所见长满苔藓时不同。这里借张祜这一典故,表达出诗人对断桥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往昔诗词意境的追慕,同时也暗示出时光流转,事物发生了诸多变化,流露出对历史变迁与世事无常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九月十五日有感》

下一篇:宋·董嗣杲《葛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