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chū
wén
chūn
shuǐ
tiān
shā
yōng
àn
féi
chuī
zèng
yǒu
chén
xiān
jiǔ
fāng
zhǐ
fēi
yuán
xiǎo
shù
qīng
téng
shòu
què
zhuó
dōng
bái
cài
huái
怀
jīn
fǒu
duàn
qiāng
diào
chuán
guī

译文

刚听说这春日里,水和天混在一起迷迷糊糊的,这时候湖边的沙子堆在岸上,看着倒挺厚实。做饭的锅上落满了灰,米都烂了,酒坊的墙都没了,只剩酒幌子在那儿飘。早上的树上有猿猴待着,青藤细瘦细瘦的,冬天的菜地里,麻雀啄着剩下的几颗白菜。这孤独的旅途愁绪,哪儿扛得住啊,断断续续的渔笛声里,钓鱼船回来了。

逐句剖析

"初闻春日水天迷":刚听说这春日里,水和天混在一起迷迷糊糊的,

"此际湖沙拥岸肥":这时候湖边的沙子堆在岸上,看着倒挺厚实。

"炊甑有尘籼米腐":做饭的锅上落满了灰,米都烂了,

"酒坊无壁纸旗飞":酒坊的墙都没了,只剩酒幌子在那儿飘。

"猿栖晓树青藤瘦":早上的树上有猿猴待着,青藤细瘦细瘦的,

"雀啄冬畦白菜稀":冬天的菜地里,麻雀啄着剩下的几颗白菜。

"寂寞旅怀禁得否":这孤独的旅途愁绪,哪儿扛得住啊,

"断腔渔笛钓船归":断断续续的渔笛声里,钓鱼船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顾城》是南宋诗人董嗣杲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春日湖畔荒村为背景,通过“炊甑有尘”“酒坊无壁”等意象展现出萧瑟景象;“猿栖晓树青藤瘦,雀啄冬畦白菜稀”二联,以猿雀动态勾勒出冬季田园的荒寒图景,集中体现了宋诗凝练的特征。尾联“寂寞旅怀”“断腔渔笛”则抒发了浓浓的羁旅愁思。全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荒村景象,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收录于《宋词大典》等典籍,与董氏其他诗作共同构建起顾城湖地域文学谱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顾城》创作于董嗣杲途经顾城湖之时,诗中“湖沙拥岸肥”“渔笛钓船归”等句所呈现的地理特征,表明写作场景位于洞庭湖流域的特定水域。结合董氏同期作品《银树道上客怀》中“脚夫亟装担”等对旅途行役的描述,可推测此诗诞生于诗人宦游荆楚、饱览湖湘风光的创作高峰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题材诗。该诗描绘了春日湖畔荒村的萧瑟景象,展现环境的破败,同时勾勒出冬季田园的荒寒图景,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中“炊甑有尘”“酒坊无壁”“猿栖晓树”“雀啄冬畦”等意象,被诗人组合在一起,从生活器物、建筑景象到动植物活动,多角度勾勒出荒村的萧瑟与破败。铺陈:诗人先写春日湖岸的整体迷蒙与沙岸状态,再铺写炊甑蒙尘、米腐、酒坊破败,接着描述猿栖、藤瘦、雀啄、菜稀等细节,层层递进地展现荒村的荒凉景象,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直抒胸臆:尾联“寂寞旅怀禁得否”直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难以忍受的孤寂愁绪,将内心的情感直白地吐露出来。

3. 分段赏析

首联“初闻春日水天迷,此际湖沙拥岸肥”,以“春日水天迷”开篇,勾勒出湖面水雾弥漫、水天相接的朦胧景象,“初闻”二字暗含诗人初见此景的恍惚感;紧接着“此际湖沙拥岸肥”,转而描写岸边景象,“拥岸肥”将湖沙堆积的状态拟人化,既写出沙岸的厚实,又暗含时节变化中自然景象的沉稳,两句由远及近,为全诗奠定了略带苍茫的基调。颔联“炊甑有尘籼米腐,酒坊无壁纸旗飞”,聚焦于湖畔村落的生活场景。“炊甑有尘”“籼米腐”,通过厨具积尘、粮食腐烂的细节,展现出村落的萧条;“酒坊无壁”“纸旗飞”则以酒坊破败、旗帜随意飘动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荒寂之感。这两句以具体事物的状态,从生活层面勾勒出此地的荒凉,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苍凉。颈联“猿栖晓树青藤瘦,雀啄冬畦白菜稀”,将目光转向自然生物与田园。“猿栖晓树”“青藤瘦”,以猿猴栖息、青藤枯萎的动态与静态结合,写出清晨树林的萧瑟;“雀啄冬畦”“白菜稀”,则通过麻雀啄食、白菜稀疏的景象,描绘出冬日田园的荒寒。这两句以动物的活动与植物的状态,从自然角度深化了全诗的荒寂氛围,画面感极强。尾联“寂寞旅怀禁得否,断腔渔笛钓船归”,由景入情,直抒胸臆。“寂寞旅怀禁得否”一句,直接点出诗人羁旅途中的孤独愁绪,反问语气更显愁情之深;“断腔渔笛钓船归”则以断断续续的渔笛声和归来的钓船作结,将愁情融入具体场景中,余韵悠长,使羁旅的寂寞与景物的萧瑟相互呼应,收束全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菊花》

下一篇:宋·董嗣杲《杯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