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shàng
wǎn
wàng
lóu
sān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fēng
shùn
lüè
kǒu
àn
zhí
jué
shì
shēng
fèi
zhuǎn
shùn
西
mén
gāo
wǎn
jiāng
zuì
sòng
xíng
xìng
wèi
hàn
yáo
huáng
jīn
shuí
zhī
fēng
wèi

译文

风势顺畅,船快速掠过口岸,市井的喧闹声扑面而来,沸沸扬扬。转眼间,舟行至西门高楼之下,暮色如浓墨般浸透了江面的烟气。我带着醉意吟诵《琵琶行》,这寄托情怀的举动怎会毫无缘由。黄芦渡口在风浪中摇曳震荡,这般漂泊的滋味,又有何人能够真正懂得。

逐句剖析

"风顺掠口岸":风势顺畅,船快速掠过口岸,

"直觉市声沸":市井的喧闹声扑面而来,沸沸扬扬。

"转瞬西门高":转眼间,舟行至西门高楼之下,

"晚色羃江气":暮色如浓墨般浸透了江面的烟气。

"醉诵琵琶行":我带着醉意吟诵《琵琶行》,

"寄兴岂无谓":这寄托情怀的举动怎会毫无缘由。

"撼摇黄芦津":黄芦渡口在风浪中摇曳震荡,

"谁知此风味":这般漂泊的滋味,又有何人能够真正懂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舟上晚望庾楼(其三)》是宋代诗人董嗣杲所作。这首诗以舟行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诗的开篇“风顺掠口岸,直觉市声沸”,写舟行顺风顺水,掠过口岸时,能清晰地感觉到热闹的市井之声,展现出岸边城市的繁华。“转瞬西门高,晚色羃江气”,转眼间看到高高的西门,傍晚的景色笼罩着江面上的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暗示时间的推移。“醉诵琵琶行,寄兴岂无谓”,诗人在醉意中吟诵《琵琶行》,借古人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显然是有所感而发。“撼摇黄芦津,谁知此风味”,写船在黄芦津处摇晃,而这种独特的感受和滋味,只有诗人自己知晓,蕴含着一种孤独和落寞的情绪。全诗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境遇的独特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风顺掠口岸,直觉市声沸”:此句描绘了行船的情景,风势顺畅,船快速掠过口岸。“直觉市声沸”则从听觉角度,生动地表现出岸边城市的喧嚣热闹,一个“沸”字,将市井的繁华嘈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热闹的氛围。“转瞬西门高,晚色羃江气”:“转瞬”强调时间之快,转眼间高大的西门出现在眼前。接着写傍晚的景色,“晚色羃江气”,暮霭笼罩着江面,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氛围,与前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也为下文诗人的抒情做了铺垫。“醉诵琵琶行,寄兴岂无谓”:诗人在醉意中吟诵《琵琶行》,借吟诵经典来寄托自己的兴致情怀。“岂无谓”表明诗人此举并非毫无意义,而是有所感、有所发,暗示了诗人内心有着与《琵琶行》所表达的情感相契合的地方,可能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或是对人生无常的叹息。“撼摇黄芦津,谁知此风味”:最后两句写船行至黄芦津时,江水摇晃着船只。“撼摇”一词突出了江水的动态感。“谁知此风味”则表达出诗人的孤独与落寞,这种在摇晃的船上独特的感受和滋味,只有诗人自己明白,蕴含着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惆怅,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自曹家沙风中抛江危甚抵铜陵县》

下一篇:宋·董嗣杲《寒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