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liú
huā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xīng
jīn
zhòu
zhé
zhī
hóng
xiàn
jīng
shén
wàn
绿
zhōng
dài
zhǒng
guī
lái
chuán
wàng
dòng
rén
yǒng
chù
xiǎng
jīng
gōng
chù
fēng
jiàng
cǎi
táo
chūn
yàn
yíng
huǒ
zhū
fáng
shuò
shǔ
kōng
bié
yǒu
pén
péi
zhí
shēn
huáng
qiǎn
xiāng
tóng

译文

猩红的巾子皱褶着压低了红色的枝条,独自展现出精神在万绿之中。带着种子归来传说与博望侯有关,令人感动的咏叹之处让人想到王安石。触碰到风那绛色的光彩逃离了春天的艳丽,萦绕着火焰般的红色花房在暑空中闪烁。另外有盆栽培育的不同,深黄色和浅绿色各不相同。

逐句剖析

"猩巾绉折亚枝红":猩红的巾子皱褶着压低了红色的枝条,

"独现精神万绿中":独自展现出精神在万绿之中。

"带种归来传博望":带着种子归来传说与博望侯有关,

"动人咏处想荆公":令人感动的咏叹之处让人想到王安石。

"触风绛彩逃春艳":触碰到风那绛色的光彩逃离了春天的艳丽,

# 触:一作独。

"萦火朱房烁暑空":萦绕着火焰般的红色花房在暑空中闪烁。

"别有盆窠培埴异":另外有盆栽培育的不同,

"深黄浅碧不相同":深黄色和浅绿色各不相同。

# 浅:一作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榴花》是宋代诗人董嗣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围绕石榴花展开。首联描绘其外观,展现其颜色与形态,在绿中凸显艳丽独特;颔联引入张骞带回石榴和王安石描写石榴花,增添文化底蕴;颈联描述其在不同季节的状态,风中似逃离春艳,夏日如火焰闪烁;尾联提到有盆栽培育的不同品种,颜色多样,丰富了诗歌对石榴花的刻画。整体上,既展现了石榴花的美丽,又融入了一定的文化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猩巾绉折亚枝红,独现精神万绿中。”描绘了石榴花的外观。“猩巾”形象地比喻石榴花的颜色如猩红色,“绉折”写出其花瓣的皱褶形态,“亚枝红”点明其生长状态。在一片绿色之中,石榴花独自展现出独特的精神,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石榴花的艳丽与独特。颔联:“带种归来传博望,动人咏处想荆公。”这两句引入典故。“博望”指博望侯张骞,传说石榴是由他带回中原;“荆公”指王安石,他的诗文中也有对石榴花的描写。通过这两个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暗示了石榴花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颈联:“触风绛彩逃春艳,萦火朱房烁暑空。”上句“触风绛彩逃春艳”写石榴花在风中,那绛色的光彩仿佛逃离了春天的艳丽,表现出其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下句“萦火朱房烁暑空”将石榴花比作火焰般的红色花房,在暑空中闪烁,生动地描绘出石榴花在夏天炎热时的热烈姿态。尾联:“别有盆窠培埴异,深黄线碧不相同。”写除了自然生长的石榴花,还有盆栽培育的不同品种。“深黄线碧”描绘出不同品种的颜色差异,进一步丰富了诗歌对石榴花的描写,展现了石榴花种类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再逢黄山矶上老叟》

下一篇:宋·董嗣杲《回至兴国宫望天池一簇云气中因杨道士留有赋》

猜你喜欢